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譯者建議讀者不要看譯著:揮刀自宮?

P1170869

在部落格《譯者之言》的貼文〈譯人忠告:少看譯作〉看到這樣的描述:

http://victranslates.blogspot.tw/2015/07/blog-post.html

在網路上看到《自由選擇》簡體版譯者的一些話

一、我的譯文,有不少都被出版社刪掉了。比如,我本來在譯文中加了不少“譯者注”,可惜大部分都被出版社刪掉了;而且,作者的原文我全部譯出了,但出版社出於“意識形態”方面的考慮,也將某些部分刪減掉了。這些,都不是我能左右的,我和出版社做了交涉,無效。

二、英文較好的讀者,最好直接去讀原著。像《自由選擇》這本書,圖書館一般都能借到,如在北京,國家圖書館、一些高校的圖書館基本都有。

關於第二條建議,其實不局限於本書,也就是說,凡是譯著,大家都應該儘量少讀,最好讀原著。中國大陸目前出版的譯著,基本上都存在刪減的現象,原因就是“意識形態問題”。

讀英文實在有困難的讀者,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是選擇臺灣的譯本,凡是大陸有的譯著,臺灣一般都有。臺灣出版的譯著,基本沒有刪節現象。

但臺灣的譯本不好買,那怎麼辦呢?我的意見是,要選擇出版社。各家出版社對“意識形態”的把握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出版社“膽子”比較大,比方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但該出版社編輯工作不認真,錯別字較多);有的出版社“膽子”非常小,如履薄冰,生怕“犯政治錯誤”,機械工業出版社就是這樣。

應當說,純屬技術類的譯著,基本上很少有刪節,而但凡涉及一些“意識形態”的社會科學類書籍,一般都有刪節。

譯者建議讀者不要看譯著,盡可能看原著,很有趣吧?

=======================

譯者建議讀者不要看譯著,這是近乎「揮刀自宮,自斷生路」的行為。

我看譯著主要出於以下原因:

1. 譯著的譯註,有畫龍點睛之妙。如果直接閱讀原著,讀不出要點、妙處,唯有倚賴譯者的浩瀚學識,才品鑑得出原著之精妙。

例如愛麗絲專家張華在2010年出版的《挖開兔子洞》,深入解讀了《愛麗絲漫遊奇境》,從雙關語、遊戲詩、謎語、數學、哲學等等,最引人注意的,是那超過兩百條的注釋,和許多愛麗絲家族的私密典故。

又如彭淮棟翻譯的《浮士德博士》(托瑪斯˙曼原著),不管讀者是直接閱讀德文版,還是英譯版,都不及從淵博的譯註中吸取原文的意涵,更何況書中又附加了原著托瑪斯˙曼的寫作時代背景,以及像清新小品,沁人心目的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朝聖--記托瑪斯˙曼〉。

在佛教經典方面,不管是直接閱讀巴利《相應部》或莊春江老師的譯作(http://agama.buddhason.org/SN/index.htm),都不及菩提比丘《相應部英譯》(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的博、精、簡、要。

同樣地,如果閱讀 T99 《雜阿含經》時,能搭配著無著比丘的《雜阿含經英譯》,更能感受到漢譯的精髓。

2. 選書,通常閱讀譯文,可以協助讀者是否要閱讀原文。一般而言,讀外文無法達到一目十行的閱讀速度,讀譯文,可以協助讀者挑書,決定一本書是否值得精讀原文。

在佛教經典而言,讀了莊春江老師的漢譯,或菩提比丘、無著比丘的英譯,可以幫助我決定是否直接閱讀此經的巴利經文。

總之,即使你有能耐直接閱讀原文,適當地閱讀譯作,仍然有其功用。

但是,應該避免低劣的譯作。

================

部落格《譯者之言》版主的回應:

7月4日後記:蘇錦坤先生回應本文,說『譯者建議讀者不要看譯著,這是近乎「揮刀自宮,自斷生路」的行為』。其實我在文中已經清楚指出,那位中國譯者這麼說,是有特殊原因的:中國合法出版的譯作,內容往往殘缺不全,中共不想看到的內容幾乎一定全被刪掉。

蘇先生說:「即使你有能耐直接閱讀原文,適當地閱讀譯作,仍然有其功用。但是,應該避免低劣的譯作。」我完全同意。我不過是想指出:要避開低劣的譯作和「適當地」閱讀譯作,對很多讀者來說一點也不容易。

我相信絕大多數讀者如何選書有自己的考量。為免誤會,我把話再說清楚一點:對多數讀者來說,優秀的譯作是非常值得購買和閱讀的,而且相對於原著往往很超值。讀者不宜因為看過低劣的譯作就一概拒絕翻譯作品。我寫這篇文章,並無鼓勵讀者拒絕翻譯作品之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