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法友飛鴻 148 -- 緣起與輪迴

P1010197

這一則有三位網友(SF, MJ, David),連我四位一起交談。

在網路上是一種奇遇,有時長期以來交談很久的朋友卻從未見過面。

======================

csf 提到...

Dear Ken,
理解「緣起」為描述輪迴的因果架構。
緣起的萬法沒有實體。沒有實體的輪回如何理解?
每每輪回的描述意味實體的輪回,即“某某”的輪回。例:[什譯]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乍看像是指“如來的”前、現與來世。沒有實體的輪回甚深難解。
SF

2013年10月21日 上午9:30

======================

Ken Yifertw 提到...

Dear SF,
學佛最重要是要分辨「教說」與「譬喻」。
在巴利中,譬喻有兩個字: Upamā 是「寓言、比喻」,Avadāna (或 Apadāna) 是「鋪陳故事,」,有點像中文「三國演義」、「月唐演義」的演義。
所以,即使是看中文「譬喻」,要分辨此兩者也有些難度,這也是為什麼多少要學一點巴利文的原因。
除了從經名標題看出線索之外,「譬喻」的特徵是將多個事件或故事編排在同一經,有時會有同一個「段子」出現在不同的兩部經裡面。
最著名的「譬喻」當然是《長阿含2經,遊行經》與《長部尼柯耶 DN 16 ,大般涅槃經》,從摩羯陀王要攻打跋祇國說起,同時還特別提到世尊未入滅前的「華氏城」,這肯定是要討好「京城」的官員、富貴人家’所說的「故事」。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3:「問:『若爾,然燈佛本事當云何通?』答:『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纜、毘柰耶、阿毘達磨所說,但是傳說。諸傳所說,或然、不然。」(CBETA, T27, no. 1545, p. 916, b24-27)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0:「如說。
 白象相端嚴  具六牙四足
 正知入母腹  寢如仙隱林
答:『此不須通,非三藏故。文頌所說,或然不然。諸文頌者言多過實。』」(CBETA, T27, no. 1545, p. 361, b29-c4)
像此經就更不用說了:
《增壹阿含30.3經》卷22〈30 須陀品
〉:「羅云復化作五百孔雀,色若干種;在上結加趺坐,往詣彼城。」(CBETA, T02, no. 125, p. 662, b29-c1)

2013年10月21日 上午9:49
========================

David Chiou 提到...

似乎不只要看沒有實體的「輪迴」如何理解,還要看沒有實體的「今生」如何理解?
十年前的我,和十年後的我,已經不相同了。或許是體重的不同,或許是觀念的不同,都是由因緣而變化的。
更進一步,若由微觀來看,每一念的造作條件都是不同的,前一念和後一念已不是完全相同的人。
可以注意佛教的無我是和緣起一同講的,緣起無我。緣起而有現象,但同時其本質上沒有恆常不變的主體,緣起而有緣滅,不造因或沒有緣就不生果。
不過當然,我們的認知中,總會覺得是同一個我,也想延續自我,這是生物本能,但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苦。這道理由辯證就可以講得通,甚至在今世之內也可以用科學講得通,但要對生活有助益的話得透過禪修了知,才使得上力。
這些可能大家早知道了,多嘴覆述一下 :)

2013年10月21日 上午10:17

============================

mike 提到...

sf 恰恰問了彌蘭王問的老問題了。
我想那先比丘的回答已經非常善巧,不需要我們再多說。尤其薪火相傳之喻,實在是奇妙得很。

2013年10月29日 上午8:47
=====================================

csf 提到...

沿著Mike的‘籐’摸到下面這個‘瓜’與大家分享:
釋圓貌 華梵大學《那先比丘經》的業果觀與輪迴主體問題
http://www.huayencollege.org/thesis/PDF_format/2009_007.pdf

2013年11月6日 下午1: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