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辭典》有「味」的詞條:
名相:味
釋文: 梵語 rasa,巴利語同。依感覺器官或感覺機能(即五根),所得知對象(五境)之一。即由舌根所嘗之味,亦即舌根所受用之境。乃十二處之一,十八界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味之種類,諸說有異,如品類足論卷一,將味分為可意、不可意、順捨等三種。法蘊足論卷十,分味為根、莖、枝、葉、花、果、食、飲、諸酒、苦、酢、甘、辛、鹹、淡、可意、不可意、順捨等十八種。大毘婆沙論卷十三、俱舍論卷一等,將味分為甘、醋(又作酢、酸)、鹹、辛、苦、淡等六味。六味之外另加澀、不了,稱為八味;六味中,若除去淡味,則為五味。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一,以上述之三味、六味,再加俱生、和合、變異等成為十二種味。此外,攢搖牛乳而有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之分別。須彌山之七內海,及淨土之浴地等,其水有甘、冷、軟等八味。具足多種之好味,稱百味之飲食。又愛樂於正法而產生殊妙之味,稱為法味,或禪味。於涅槃悟境所具足之常、樂、我、淨四德,可開演為八味,即常、恆、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等,此稱八功德水,又稱八味水。 另依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載,佛陀說法之順序,由廣說至要略可分為五階段,乃以牛乳之乳、酪等五味比喻層層進階之境界。天台宗則將釋尊一代之教說,分為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等五時,以之配合乳、酪等五味,闡釋佛陀說法之順序與內容。〔順正理論卷一、瑜伽師地論卷一、卷三、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七、大乘義章卷八末〕(參閱「五時八教」1132)p3110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有「色味」的詞條:
(雜語)色者女色,味者愛味也。無量壽經上曰:「處宮中色味之間。」這兩則詞條與「阿含教義」裡的「集、滅、味、患、離」沒交涉,這也就是為何一般《佛學大辭典》幫不上忙,而需要另編《阿含字典》的原因。
《雜阿含209經》卷8:「集、滅、味、患、離」(CBETA, T02, no. 99, p. 52, c20-21)
1. 《雜阿含13經》卷1:「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CBETA, T02, no. 99, p. 2, b17-18)
2. 《雜阿含41經》卷2:「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CBETA, T02, no. 99, p. 9, b15-16)
「味」對應巴利 assāda,意為「於色生喜樂,對色滿足」。
請問師兄要怎麼理解經典中的色如實知?
回覆刪除可惜,我尚不足以說法,這要找我老師才行。
回覆刪除《雜阿含105經》卷5:「我諸弟子於我所說,能解義者,彼於諸慢得無間等,得無間等故,諸慢則斷」(CBETA, T02, no. 99, p. 32, b11-13)
「無間等」是 abhisamaya, 親身體驗而知,如人飲水。
「於色味如實知」,當於色喜樂時知道自己正於色喜樂。
師兄我是問「色」如實知,不是色的味著
回覆刪除答案是《七處三觀經》(T150a)。也就是,《雜阿含41經》卷2:「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CBETA, T02, no. 99, p. 9, b12-13)。
回覆刪除以我的理解,「色如實知」必須是對七處「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才算是貼切的「色如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