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法句經》校勘舉例:「凡夫為所厭」

392 法句經卷上 法隆寺藏 選自《寧楽古経選》上冊,大屋德城,1926年

(法隆寺藏 《開寶藏》摹寫經,選自《寧樂古經選》,大屋德城,1926年)

〈21 世俗品〉14

「不善像如善,愛如似無愛,

以苦為樂像,狂夫為所厭。」[1]

「狂夫為所厭」,「厭」字,南宋《思溪藏》、元《普寧藏》、明《嘉興藏》(又稱《徑山藏》)與《正倉院聖語藏》作「致」字。以《出曜經》與《法集要頌經》的對應偈頌譯作「放逸之所使」而言,「似乎」應作「狂夫為所致」。

《出曜經》對應偈頌為:

「不善像善色,愛色言非愛,

苦謂為樂色,放逸之所使。」[2]

《法集要頌經》:

「不善形善色,愛色言非愛,

若謂樂著色,放逸之所使。」[3]

部落格《viole 的日記》貼文〈開寶藏札記〉(2014年5月10日)貼有照片「《寧樂古經選》上冊,1926年出版,法隆寺藏《法句經》卷上」:(http://www.douban.com/note/350249601/)。照片如上圖,顯示「開寶藏《法句經》抄文」(依《開寶藏》摹寫的抄文),此句作「狂夫為所致」。

399 法句經 P2381

我們參考敦煌殘卷 P.2381 (如上圖,左下角最後一句),圖版照片顯示的是「狂夫為所厭」。

從已知的其他語言版本的《法句經》來考量此句異讀的取捨,卻另有一些考量。

巴利《法句經》並無對應偈頌,梵文《法句經》有對應偈頌。巴利《小部˙憂陀那》2.8頌可以當作它的對應偈頌:

Asātaṃ sātarūpena, piyarūpena appiyaṃ;

Dukkhaṃ sukhassa rūpena, pamattamativattati’’.

“The disagreeable in an agreeable form,the unlovely in a lovely form,

The painful in the form of pleasure, overcome the heedless one.”

梵文《法句經》5.12頌:

asādhu sādhu rūpeṇa priyarūpeṇa cāpriyam |

duhkhaṃ sukhasya rūpeṇa pramattān abhimardati |5,12|

不管是巴利「ativattati 超越,征服」或是梵文「abhimardati 打碎、壓破、鎮壓」,「厭」字有其根據,而且更有可能是《法句經》漢譯的最初用字。

在《大藏經》寫本時期及各版《大藏經》「厭」、「壓」混用的情況頗為常見。例如:

《法句經》卷1〈1 無常品〉:

「雖壽百歲,亦死過去;

為老所[12]厭,病條至際。」(CBETA, T04, no. 210, p. 559, a24-25)

[12]厭=壓【宋】【元】【明】。

《法句經》卷1〈1 無常品〉:

「知此能自淨,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從生死得度。」(CBETA, T04, no. 210, p. 559, b10-11)。

《大正藏》《法句經》卷1〈21 世俗品〉13

「雖[27]多積珍寶, [28]嵩高至于天,
如是滿世間, 不如見道迹。」(CBETA, T04, no. 210, p. 566, b9-10)
[27]多=得【聖】。[28]嵩=崇【宋】【元】【明】。

「法隆寺藏 《開寶藏》摹寫經」作「雖得珍寶,嵩高至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迹。」

前兩句只有四字,「很顯然」是抄錯了,初刻《高麗藏》作「雖得積珍寶,嵩高至于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迹。」

第一句支持「正倉院聖語藏」作「得」字。如果與敦煌殘卷 P 2381 對照,P 2381 作

「雖得積珍寶,崇高至于天,如是滿世界,不如見道迹。」

除了第一句支持「正倉院聖語藏」作「得」字之外,還出現一個各版所無的異讀「如是滿世」,

校勘之難,由此可見。

進一步仔細閱讀,《大正藏》《法句經》卷1〈21 世俗品〉第7, 8兩

7. 「世俗無眼,莫見道真。如少見明,當養善意。」
8. 「如[20]鴈將群,避羅高翔,明人導世,度脫邪眾。」(CBETA, T04, no. 210, p. 566, a29-b3)

從對應的巴利《法句經》175頌:「(如)雁飛翔於太陽的路徑,以神通力可飛行天上,智者修行出離世間,能戰勝魔羅與他的魔軍。」(175)

《出曜經》18.2頌、《法集要頌經》17.2頌可以知道「石山寺《開寶藏》摹寫本」將兩頌抄作一頌「如少見明,當養善意,如鷹將群,避羅高翔」是有問題。

《出曜經》卷18〈18 水品〉:「譬如鴈鳥,從空暫下,求出惡道,至無為處。」(CBETA, T04, no. 212, p. 706, c15-16)

《法集要頌經》卷2〈17 水喻品〉:「彼心既棄捨,翱翔昇虛空,修行出世間,能破魔羅眾。」(CBETA, T04, no. 213, p. 785, c4-6)


[1] 《出曜經》(CBETA, T04, no. 212, p. 652, a16-17)。

[2] 《法句經》(CBETA, T04, no. 210, p. 566, b11-12)。

[3] 《法集要頌經》(CBETA, T04, no. 213, p. 780, a13-15) 。

393 《高麗藏》初雕本

初刻《高麗藏》的《法句經》作「狂夫為所厭」。

犍陀羅法句經

犍陀羅《法句經》(碳14鑑定約西元150年)

=================

2014-06-01 18:27:17 viole

《法句經》這件摹寫經是法隆寺藏。感謝對此件殘片的經文校勘,我對此不熟,只是時常感覺到《開寶藏》初期選本的問題。《法句經》校勘表現出的問題,值得深思。
另,還想請教巴利文佛典中是否有《大佛頂陀羅尼》?如有,是否有啟請文。
梵字本,僅在《大正藏》中見到,T19n0944B《大佛頂陀羅尼》,及日本部的梵漢對照本,如南忠的《注大佛頂真言》。關於這個問題,來自於
http://www.douban.com/note/328401119/

=========================

2014-06-01 20:55:25 歸依法

你照片下標註作「法句經卷上 法隆寺藏 選自《寧楽古経選》上冊,大屋德城,1926年」,請更正。
佛教分期為「根本佛教」、「初期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後期大乘佛教」、「初期密秘大乘佛教」與「後期密秘大乘佛教」。
巴利文獻為「初期佛教」與「部派佛教」的結集;唐朝不空所譯的是「初期密秘大乘佛教」的東西。
這就像白居易雖有「憶江南」之類的創作,可是不會有「六醜」、「浣溪紗慢」的創作;所以,巴利文獻不會出現「心經」、「金剛經」或「陀羅尼」的文獻。

2014-06-01 21:03:21 歸依法

如我所指出的,此份「《開寶藏》摹寫本」既將兩首詩抄成一首,又將一首詩的前兩句抄作「四言」,後兩句抄成「五言」,恐怕不能當作「善本」,須待全本作審慎評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