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初期漢譯經典中的「忽」字、「曼」字、「呼」字、「計校」

8303274_008

一位外國學者曾私下跟我說,他不懂為何有些聚焦在初期漢譯佛典的文獻學研究者,為何會輕忽近代「漢譯佛典語言研究」的發展。

版主在此略舉一例,董志翹教授在其書中指出:

董志翹,(2013),《漢語史研究叢稿》,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忽」字,有「倘若」、「萬一」之意,而不僅僅是「忽然、突然」的意涵。例如:

《經律異相》卷5:「毘舍離國有婆羅門執著邪見,無有子息。慮忽崩亡,財賄沒官。奉祠諸山及諸樹神。...(出大方便佛報恩經第四卷)。」(CBETA, T53, no. 2121, p. 23, b9-10, b15)

原文則在第五卷: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5〈7 慈品〉:「爾時毘舍離國有一婆羅門執著邪見,...其家大富,財寶無量,家無有子,一旦崩亡,財賄沒官。思惟是已,奉祠諸山及諸樹神,」(CBETA, T03, no. 156, p. 151, b14-19)。

顯然《經律異相》引文的「慮忽崩亡」相當於經文的「一旦崩亡」,也就是此處的「忽」字,不是「忽然、突然」,而是「一旦、倘若」。類似的句例,如:

《雜阿含110經》卷5:「譬如長者巨富多財,忽有罪過,一切財物悉入王家」(CBETA, T02, no. 99, p. 36, c1-2)

「忽有罪過」,應該是意為「倘若有罪過」。

董志翹教授在同一書中指出「曼」有「趁」的意涵:

《分別功德論》卷5:「心自念曰:『正使轉輪聖王亦復無常,又復不及諸釋出家。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曼值佛世,宜當出家。」(CBETA, T25, no. 1507, p. 51, a7-9)

「曼值佛世」,是「趁此時遇佛在世」。

《佛般泥洹經》卷1:「久遠乃復有佛耳,曼有佛時,當受佛教命。」(CBETA, T01, no. 5, p. 164, a16)。

「曼有佛時」,是「趁世間有佛住世」。

董志翹教授在同一書中指出「呼」有「請」的意涵:

《生經》卷2:「呼請乳母及微伺者,就于酒家」(CBETA, T03, no. 154, p. 79, a1-2)

今日台語請神,仍然用「呼請」:「呼請三太子!」

在中,「呼」字有「呼喚、召喚」、「大叫」及「請」三種意涵。

《雜阿含592經》卷22:「時,彼長者答給孤獨長者言:「我不嫁女娶婦,亦不請呼國王、大臣,唯欲請佛及比丘僧,設供養耳。」」(CBETA, T02, no. 99, p. 157, b26-28)

這是「請」國王大臣。

《雜阿含254經》卷9:「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詣二十億耳所,語言:「世尊呼汝。」」(CBETA, T02, no. 99, p. 62, c1-2)

這是「召喚」二十億耳。

《雜阿含經》卷19:「啼哭號呼」(CBETA, T02, no. 99, p. 135, a27)

這是「大叫」。

台語有一句「用心計較」,不是努力計算、算計、比較得失,台語「計較」是指「思量、考慮」。

《生經》卷5:「方便計校興造」(CBETA, T03, no. 154, p. 105, c21-22)

這「計校」是「思慮、計畫」。
《雜阿含經》作「計挍」,有時是「計算」,有時是「謀略、計策」,有時是「思量、考慮」。

《雜阿含1148經》卷42:「計挍真偽則分」(CBETA, T02, no. 99, p. 306, a5-6)

這是「思量、考慮」。

《雜阿含641經》卷25:「計挍前後所施金銀珍寶,唯減四億未滿」(CBETA, T02, no. 99, p. 180, b5-6)

這是「計算」,

《增壹阿含42.3經》卷36〈42 八難品〉:「復取計挍之,復不如一分陀利象力」(CBETA, T02, no. 125, p. 749, c9-10)

這是「比較」。

問題較大的是「計」。

《雜阿含30經》卷1:「若沙門、婆羅門於無常色、不安隱色、變易言:『我勝、我等、我劣。』何所計而不見真實?」(CBETA, T02, no. 99, p. 6, b4-6)

這時「計」是「思量、考慮」。

《雜阿含109經》卷5:「一一計我」(CBETA, T02, no. 99, p. 34, b20)

這時「計」是「當作、算成是」。

《雜阿含373經》卷15:「計無濟理」(CBETA, T02, no. 99, p. 102, b24)「作是計已」(CBETA, T02, no. 99, p. 102, b26)

這時「計」是「估算、計算」。

3 則留言:

  1. 謝謝提出這不錯的古漢字分析。
    提一下,感覺《雜阿含經》的「忽有罪過」解為「突然有罪過」文義似乎較順?因此此句不一定是作「倘若」的解釋?
    此句在南傳及《增壹阿含經》都沒有對應的經文,因此也無法多加比對就是了...

    回覆刪除
  2. 這是「倘若、萬一、一旦」之中的「萬一」,我不認為「突然」是合適的。

    回覆刪除
  3. 我前個留言沒有詳細說,在這邊補充一下,不好意思。個人覺得解為「突然」較順的原因,是因為該經(雜阿含第110經)此譬喻前後舉了幾個譬喻(執持斗斛、取水中蟹),都沒有「倘若」的意思,是肯定句而不是假設句。若此一句單獨用假設句,就怪怪的。
    當然,我沒有否定本篇原文表示古文中「忽」可有「倘若」的意思,只是覺得以此經文為例似乎說服力不太夠。另外剛搜尋CBETA《雜阿含經》中的所有「忽」字,其他經文中的「忽」字明確是「突然」的意思,可見雖然古文中「忽」也可作「倘若」,但《雜阿含經》經文不一定就有這個用法 :)
    僅供參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