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余英時 (2014.3.21):肯定公民抗議:一場提高台灣民主的運動

135
余英時:肯定公民抗議:一場提高台灣民主的運動

2014年03月23日12:59

針對反服貿群眾佔據立法院,史學泰斗、中研院院士余英時,今天發表文章《台灣的公民抗議和民主前途》,這次公民抗議是一場保衛並提高台灣民主體制的運動,對 於人民和政府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他並提醒,中共一直在千方百計地企圖摧毀台灣的民主,台灣的人民和政府都必須把警惕提到最高的程度。民主是台灣安全的最大保證。

余英時是透過台大教授劉靜怡,在其「臉書」上發表《台灣的公民抗議和民主前途》,全文如下:

《台灣的公民抗議和民主前途》余英時

這兩天我在CNN、英國BBC、日本NHK和美國幾個大電視台上,一再看到台灣大學生群體衝進立法院大廳,靜坐抗議的許多鏡頭。好幾年了,我沒看見過台灣曾這樣受到全世界媒體的重視,今天(三月二十日)我又在《紐約時報》上讀到Austin Ramzy的顯著報導(”Trade Deal Spurs Protest in Taiwan”),並附有大幅照片。讀報之後,我才知道抗議起源於台灣政府將和中共簽訂「服務貿易協定」。抗議的人群不信任這個「協定」,認為必將對台灣經濟造成造成長遠的損害。因此他們要求「協定」必須在國會中進行逐條逐項的實質審查。但由於國民黨在立法院佔有絕對多數的席位,政府方面似乎希望全案在國 會中可以很快獲得通過,不必強迫逐條審查、逐條表決的手續。據《紐約時報》,台灣的民意調查顯示:反對這項「協定」者百分之44.5,支持者百分之 32.8,沒有意見的百分之22.9。但最值得重視的是百分之73.7說:他們贊同對此「協定」進行逐條審查。

又據香港《蘋果日報》記者 陳沛敏的報導(〈站在香港  看看台灣〉,三月二0日),學生佔領立法院得到數以萬計的民眾在場外聲援,律師、醫生等專業人士紛紛挺身義助,各大學當局也表示尊重學生的行動,教授們更公開發聲支持。尤其令人感動的是一位警員在「臉書」上留言:「脫下制服,我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也反對草率過關…你們今天來到立法院爭取民主,而我們站在立法院前捍衛法治。我們不是敵人,而是站在對面的戰友。」這是台灣的民主風範已發展到極高境界的證詞。

為了弄清楚這次抗議的真實性質,我曾先後和我十分信任的台北友人們通過電話。他們眾口一詞告訴我:這是一次自動自發的公民運動,而以青年學生為運動的主體,絕不可誤解為反對黨的政治操縱。有一位朋友更指出:抗議群眾甚至拒絕政黨參與運動的要求。

《紐約時報》已在抗議群眾和反對黨之間劃了一條清楚的界限,對兩者的活動分別敘述,而不是混在一起。它引了一位年輕的醫院工作人員(女性)的話:「我們目前也許有點遲了,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活動,我們便不能讓政府聽到人民的聲音了。」這裡流露出來的是真正的民主意識,絕非任何黨派所能假借的。

在整個抗議活動後面,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台灣公民,特別是青年一代,對於海峽對岸極權政府的極端不信任。中共近六、七年的對台政策是運用經濟把台灣牢牢地套住,等到台灣離開大陸無以為生時,「統一」的機運便到來了。這是通過經濟以發揮政治影響的障眼法,但今天已被參加抗議的公民識破了。《紐約時報》說:抗議的人群反對「服貿協定」是深恐給予北京太多的經濟影響力。他們顯然已認清:這種經濟影響力事實上即是政治影響力的化身。

這次公民抗議是一場保衛並提高台灣民主體制的運動,對於人民和政府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人民固然可以通過運動而鞏固其公民的權利,政府也可以因為「聽到人民的聲音」而提高其民主的素質。台灣已歸宿於民主是一個不可更改的現實,在民主體制之下,人民和政府之間往往存在分歧和衝突,但不可能是敵對的。因為不民主、非民主或反民主的政府已不復有存在的空間。

中共一直在千方百計地企圖摧毀台灣的民主,台灣的人民和政府都必須把警惕提到最高的程度。民主是台灣安全的最大保證。

英時 上  二0一四、三、二十一

==================

余英時小檔案
余英時,著名歷史學家、漢學家。祖籍安徽潛山,1930年1月22日生於天津。

學歷:
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生,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先後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和當代漢學泰斗楊聯陞。

經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助教授、哈佛大學教授、香港新亞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美國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首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1991-1992)。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教職退休。

學術榮譽:
台灣中央研究院第10屆院士(1974)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法學博士(1977)
美國明德學院榮譽文學博士(1984)
香港大學榮譽博士(1992)
美國哲學會院士(2004)

美國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06)

主要著作:
出 版書籍30多部,重要著作包括: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史學與傳統」

「歷史與思想」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

「方以智晚節考」

「論戴震與章學誠」

「紅樓夢的兩個世界」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兼論他的學術精神與晚年心境」

「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

「朱熹的歷史世 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