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yifertw.blogspot.tw/2011/06/2011625-11.html
幾乎是三年前,我在法鼓山主辦的 IABS 年會擔任接待義工,早餐時聆聽各位學者的意見,當時 Mr. Neelie 說:「宗教研究, It is a comparative study, not a competitive study.」(宗教研究是比較研究,而不是優劣研究。)
有些人一生不需要宗教信仰,有些人或者需要信仰,或者很早就發現宗教「很有趣」。
這些在一生中曾需要過信仰的人,有些人需要得早,有些人直到老年才有此需要,有些人是臨終的一刻才需要宗教給予的勇氣和慰藉。我所想的對象是那些需要宗教信仰的人,不管是來得遲或者來得早。學校把宗教信仰當作「性教育」一樣,不管校長、老師是否偶爾也作,他們當「性」和「宗教」,要嘛不存在,要嘛就是有點「邪惡」,會妨礙學習和人格的正常成長。
他們有一點像是某些醫學院,不教導藥物的種類、用藥的時機和份量,放任藥商去廣告、推銷他們的商品。
從小未接近過宗教的人,有時會像從未談戀愛的55歲男生或女生,願意為讓他(她)感受到愛意的人付出任何代價。看到接近信仰的人,有時候相信「信耶穌得鑽石」,有時候在佛教信仰中相信煙供的功能(功德?),有時候相信水供的功能,心中些些微感到悲哀。
我覺得, "從小未接近過宗教的人,有時會像從未談戀愛的55歲男生或女生,願意為… " 這一句, 道出了一些秘密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