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雜阿含445經:常與界俱,與界和合

pict 158

偶然到《獅子吼佛學網站》,無意間讀到這篇舊貼文。老實說,版主過去並未太注重這一部經,總是快馬輕騎、匆匆讀過,不覺得有什麼疑難,也一向認為「界」是指「十八界」:經文「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就是眾生起「善心」就會與「善界」在一起,與善界和合。

其實,《雜阿含445經》、《雜阿含446經》、《雜阿含447經》、《雜阿含448經》四部經應該並列閱讀。讀了此封貼文之後,發現莊春江新譯、菩提比丘英譯都是:

起下劣心者則會與『下劣者』相聚、集合在一起」。

也就是說此句「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的意思是「同類相聚」。

如此解讀,就明白為何《雜阿含447經》(對應經典 SN 14.15)接著如此解說:

《雜阿含447經》卷16:「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與界俱?謂眾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

時,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

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不畜遺餘。

尊者舍利弗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

時,尊者大目揵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

時,阿那律陀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徹。

時,尊者二十億耳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

時,尊者陀驃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

時,尊者優波離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通達律行。

時,尊者富樓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皆是辯才善說法者。

時,尊者迦旃延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

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多聞總持。

時,尊者羅睺羅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

時,提婆達多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習眾惡行,是名比丘常與界俱,與界和合。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

佛說是經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15, a24-b23)

所以「Samus (阿建)」的解說雖然「頗為生動、有趣」、「頗有道理」,卻不是《雜阿含445經》、《雜阿含446經》、《雜阿含447經》的旨趣。

同時,也可以考慮《雜阿含448經》的偈頌前兩句,或者是句意不明顯,或者是「誤譯」:

《雜阿含448經》卷16:「常會故常生,相離生則斷,」(CBETA, T02, no. 99, p. 115, b26-27)

巴利經文為:Sasaggā vanatho jāto, asasaggena chijjati;

莊春江譯作「從接觸而生欲之叢林,以不接觸而被切斷,」

菩提比丘英譯是「From association the woods of lust is born, by nonassociation the woods is cut.」

版主譯作:「有執取 Sasaggā,則欲 vanatho 生jāto;不執取 asasaggena,則欲斷 (chijjati 被斷)」 ,vana, vanatho(vanatha)是欲望。

可以參考巴利《法句經》:

chetvā vanañca vanathañca, nibbanā hotha bhikkhavo. (283)

砍盡了樹木(vana),就沒有樹林 (nir-vana),意思為「斷除了欲望(vana),就涅槃 (nibbāna)。

同時,《雜阿含447經》(對應經典 SN 14.15),莊春江新譯、菩提比丘英譯都是「起下劣心者則會與『下劣者』相聚、集合在一起」的「起下劣心者」,用字是 Hīnādhimuttikā 。

Hīna-adhimuttikā ,adhimuttikā 有兩種意義:《雜阿含64經》卷3:「法無有吾我, 亦復無我所;我既非當有, 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 則斷下分結。」(CBETA, T02, no. 99, p. 16, c8-10)

此處「解脫」的用字是「adhimuccamāno」意為「勝解」,而此處《雜阿含447經》(adhimuttikā 意為「傾向於、與...相接觸」)兩字都與「解脫」的字義無關,但是似乎在漢譯與巴利註釋書,都有被譯作「解脫」的實例。

===================

版主以為「純依漢語來閱讀《阿含經》已經不合時宜」,讀者必須回顧漢譯者可能依據的原典用詞是什麼。例如「dhamma」有「佛法」、「現象」、「心法」、「自然法則」、「教導(包含外道的教導)」等等不同。「dhātu」有「十八界」、「範圍」、「群、類」、「元素(四大)」等等不同意義(sarīradhātu 為「佛陀舍利」)。這些漢譯《阿含經》用字涵義,常需在對應經典的梵、巴用字確認其意義。

======================

以下引自《獅子吼佛學網站》:

http://buddhaspace.org/postread.php?hotmode=0&board=BudaStudy&num=240
標題: Re: [讀經] 雜阿含445經 常與界俱,與界和合
時間: 2013年 1月23日 23:19:08 星期三

※ 引述《Samus (阿建)》之銘言:(原址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45.htm)
 北傳:雜阿含445經 南傳:相應部14相應14經 關涉主題:(略) (08/05/2011 17:45:56 更新)
 雜阿含445經[正聞本693經/佛光本444經](界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雜阿含445經》卷16:「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眾生常與界俱?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善種種界。』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15, a5-11)
相應部14相應14經/下劣意向者經(界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住在舍衛城,……(中略)。「比丘們!眾生如其界合流、集合:下劣意向者與下劣意向者互相合流、集合;善良意向者與善良意向者互相合流、集合。
比丘們!過去世的眾生也如其界合流、集合:下劣意向者與下劣意向者互相合流、集合;善良意向者與善良意向者互相合流、集合。 
比丘們!未來世的眾生也如其界合流、集合:下劣意向者將與下劣意向者互相合流、集合;善良意向者將與善良意向者互相合流、集合。比丘們!
如今,現在世的眾生也如其界合流、集合:下劣意向者與下劣意向者互相合流、集合;善良意向者與善良意向者互相合流、集合。」
感想:我看不懂此經,界的意思,感覺是一種分類!?
我讀這段經文,感覺不太一樣,和各位交流。眾生,這裏不是指有情,比較像是指「心念」:「眾多的心念生起」。
如果是這樣子看,那「界」就是指「十八界」﹝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
「眾生常與界俱」的意思就是指說:心念恆常﹝都﹞和根、塵、識,一起同時生起。「與界和合」的意思就是指說:和根、塵、識﹝觸﹞一起合作,產生行動﹝身、語﹞。
接下來就是舉四種情況:01.不善心。02.善心。03.勝心。04.鄙心。經文這裏有一個「行」字,就是「行動」。
「眾生行」:
01.「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
02.「善心時,與善界俱;」
03.「勝心時,與勝界俱;」
04.「鄙心時,與鄙界俱;」
這其實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發乎內,行乎外。」只是這裏講的更仔細,把它的機制細節都說了。
下面再講兩點:
一、為什麼除了善不善之外,還要提鄙跟勝呢?因為善心之中,有自私﹝鄙﹞、有不自私﹝勝﹞,這兩種的差別。而「勝」到極致、無上的時候,就是「無我」、「佛道」的成就與圓滿。
二、為什麼要把這件看起來簡單而且是一般人都有經驗的事講的這麼詳細和複雜呢?我認為,原因在於,「心念」的生起,對一般人來說,是比較難以捉摩的,可是「身、語」則容易察覺的多很多。
所以,這是我們修行的下手處、入手處、觀察處。不僅是對初學有用,對久學也有用。因此,特別提出這個事情。
經文最後說:「當作是學,善種種界。」這句話裏的「善」就是用功夫的地方了;而「種種界」就是包含種種境界的應用了。
至於相應部的經文,多了三世,基本上,就是強調,這個法門是不受時間的影響而時時都可以有用的。

=======================================

David Chiou 提到... Ken 說得對,也謝謝 Ken 指出這點。
我查了一下,這討論完整的討論串如下:

http://buddhaspace.org/threadread.php/board=BudaStudy&nums=226:227:228:229:230:231:241

看來大家的共識是「同類相聚」沒錯,只是後來扯遠了,也有人單看漢譯此篇,所以有各種解釋 :)

2013年9月2日 下午6: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