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相應部 1.2經》(SN 1.2)---法友飛鴻 90

P1160163

(展示在台灣清華大學的蘭嶼拼板木船,在 2007 年由蘭嶼島部落青年夏曼˙夫阿原(郭建平)建造,並與族人划行環遶台灣)

親愛的法友:

你提到:「倒是有幾點感想, [就此經而言] 『光看大藏沒什麽太大意思』的觀點」。

這是我對當代的阿含經讀者的提醒,有不少部經典僅僅閱讀漢譯經文,會不懂該部經的字句、內容,甚至會誤解經文的教導;因此與現存的巴利經文對照閱讀有其重大意義。

我建議要購買菩提比丘三書,是因為這些書的當代英譯能協助讀者理解經文,不只是單純的經文翻譯,還有更重要的註解。

Bodhi, Bhikkhu, (2000),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isdom Publication, Boston, USA.

Bodhi, Bhikkhu, (2012), 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isdom Publication, Boston, USA.

Nyanamoli, Bhikkhu and Bodhi, Bhikkhu, (1995),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isdom Publication, Boston, USA. (2001 second print.)

如同我在此一部落格提過,這些註釋提到巴利三藏各版本之間的字句差異,與要而不煩地摘錄覺音論師的「大疏」(《相應部註,顯揚真義》),加上菩提比丘對一些尚無定論的議題作他個人的解析與結論,這些都是網路上找不到的。

你指出 SN 1.1.2 有偈頌,但是只殘存兩句(pāda)

Nandībhavaparikkhayā,
Saññāviññāṇasakhayā;

莊春江老師翻譯為:「以有之歡喜的遍盡、以想與識的滅盡、以受的滅與寂靜」,相當於「《雜阿含1268經》卷48:「愛喜滅盡,我心解脫;」(CBETA, T02, no. 99, p. 348, c2-3),

《別譯雜阿含經》卷9:「我盡觀見有」(CBETA, T02, no. 100, p. 438, c4)此處「見」字應作「喜」字。

我們將討論集中在「《雜阿含1268經》的偈頌」與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出自何處。

菩提比丘指出「Nandībhavaparikkhayā」的意涵為「滅盡對『三有』喜愛的人 tisu bhavesu parikkhiataahaṃ」(one who has destroyed craving for the three realms of existence.),菩提比丘認為整首偈頌是,

Nandībhavaparikkhayā,
Saññāviññāṇasakhayā;

Vedanāna nirodhā upasamā,
Evaṃ khvāhaṃ āvuso jānāmi;
Sattāna nimokkha pamokkha vivekan

莊春江老師譯文的排版可以判斷,他並未將此段文字當作偈頌。

菩提比丘對此一偈頌的註解很長,我就不全部引述了。

最後,我們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

「《雜阿含1268經》的偈頌」是那幾句?意思是什麼?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出自何處?為何漢譯經典重複此一偈頌,而巴利對應經典卻不重複此一偈頌?

                            掃葉人

============================================

親愛的掃葉人:

1. 你指出 SN 1.1.2 有偈頌,但是只殘存兩句(pāda)

Nandībhavaparikkhayā,
Saññāviññāṇasaṅkhayā;

csf: 這是 Bodhi 指出來的 (p 344 note 8)。

每句8個音節, 琅琅上口。我試了試韻律分析,好像符合 Anuṭṭhubha metre。

2. 從莊春江老師譯文的排版可以判斷,他並未將此段文字當作偈頌。

csf: 不曉得莊老師知不知道Bodhi 的上述意見。

3. 最後,我們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

「《雜阿含1268經》的偈頌」是那幾句?意思是什麼?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出自何處?為何漢譯經典重複此一偈頌,而巴利對應經典卻不重複此一偈頌?

csf: 正是出自 SN 1.1.1 呀! 意思與原文完全對應!

Cirassaṃ vata passāmi,              After a long time at last I see

brāhmaṇaṃ parinibbutaṃ;          A brahmin who is fully quenched
Appatiṭṭhaṃ anāyūhaṃ,              Who by not halting, not straining,
tiṇṇaṃ loke visattikan”ti.             Has crossed over attachment to the world  - Bodhi

4. 所以,不明白您為什麽說 “SN 1.1.1 也同樣是「沒有偈頌」的問題”

                             法友  CSF    2013.11.24

==================================================

親愛的  CSF法友:

1. 你指出 SN 1.1.2 有偈頌,但是只殘存兩句(pāda)
Nandībhavaparikkhayā,
Saññāviññāṇasaṅkhayā;
csf: 這是 Bodhi 指出來的 (p 344 note 8)。
每句8個音節, 琅琅上口。我試了試韻律分析,好像符合 Anuṭṭhubha metre。

Yifertw:

Bodhi 的註解說:

In this verse, only the first two padas conform to a recognizable metre (Vatta),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verse is corrupt.
所以他不認為 verse 只有這兩句,只要看 p. 90 英文翻譯的排版,就可明白 Bodhi 認定的 verse 範圍。

3. 最後,我們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

「《雜阿含1268經》的偈頌」是那幾句?意思是什麼?「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出自何處?為何漢譯經典重複此一偈頌,而巴利對應經典卻不重複此一偈頌?
csf: 正是出自 SN 1.1.1 呀! 意思與原文完全對應!
Cirassaṃ vata passāmi,              After a long time at last I see

brāhmaṇaṃ parinibbutaṃ;          A brahmin who is fully quenched
Appatiṭṭhaṃ anāyūhaṃ,              Who by not halting, not straining,
tiṇṇaṃ loke visattikan”ti.             Has crossed over attachment to the world  - Bodhi

4. 所以,不明白您為什麽說 “SN 1.1.1 也同樣是「沒有偈頌」的問題”

Yifertw:

3 & 4, 問題比較複雜。
當然可以如你所回答的: 第一經(SN 1.1.1, SA 1267, SA(2) 180)的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就是偈頌,於是,雨過天青,也無風雨也無晴。

但是,我不這樣觀察:臨要出門,我先簡短談兩點:
1. 從漢譯 SA & SA(2)來看,這一首雖是「偈頌」,卻是和
頭:「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尾:「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一樣功能,只是用來當作 template, 我的理論不一定對,我的推論是:
在「雜阿含經」、「SN」結集之前,這只是上座部部派未分裂之前,劃歸給「SA/SN」背誦者(Banaka)背誦、傳誦的「一群偈頌」,當經典要固定下來時, SN 的背誦者並未決定給每一部經都帶有此一 template, 所以,在 SN, 有關地點和天子是記錄在「註釋書」上面,也未給每一部經戴上此一「偈頌」當 template, 所以,彈性一點來說, SN 這一邊的背誦者是將此一「偈頌」當作 SN 1.1.1 的偈頌。

SA 這一邊可能就不同:他們在正式結集時,是在〈八眾誦〉的各部經加上「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此一「偈頌」的 template.
我們可以讀到,在〈八眾誦〉的同一「偈頌」, SA 帶有「偈頌template的經典, SA(2)也有,代表此兩組背誦者,來自同一老師,而這位老師與 SN 的背誦者的老師,是不同人,對「SA/SN」的 template 處理也不同。
所以,在 SA/ SA(2)的背誦者,這一首是 template , 而不是偈頌。

2. 另一方面,關於 SN Sagatha 這一篇章與〈八眾誦〉這一篇章的編輯原則,菩提比丘在和我當面交談時,指出此點。在 SA 與 SN , 其他篇章也帶有偈頌,他們為何不編入Sagatha 與〈八眾誦〉這一篇章?
所以,編輯原則並非單純只是「有偈頌」的經典而已, SA 與 SN 分別有其共同的與不同的編輯原則。

                     掃葉人   2013.11.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