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甘琦訪談(一):「我們希望有更多讀者能到金字塔的頂端和我們會合」

000358 (773x1024)

引自《豆瓣網》〈三聯學術通訊〉

http://site.douban.com/162358/widget/notes/8593043/note/302859806/

甘琦訪談(一):「我們希望有更多讀者能到金字塔的頂端和我們會合」

2013-09-15 18:33:27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成立於1977年(前身為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部,成立於1967年),一向以「弘揚中西文化,傳播古今知識」為宗旨,迄今已出版了逾1300種書籍,其中大多數為學術著作,這在極度商業化的香港真是難能可貴,令人欽佩。很自然,對甘琦的專訪也是從表達敬意開始的。

「我們只有在中國和世界之間才有意義」

2013-09-14 08:13:17 來源: 晶報

晶報記者 劉憶斯/文、圖

「我們希望有更多讀者能到金字塔的頂端和我們會合」

晶報:極度商業化的香港卻出了家專出學術書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下簡稱中大社),真蠻有象徵意義的。

甘琦:其實中大社當年就是由一批兼通中西的前輩創立的,内地讀者熟知的宋淇先生就是創始人之一,它的創社理念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校理念是一致的。當時世界處於「冷戰」的大背景下,香港處於殖民地的小背景下,因此,在香港這樣一個古今中西交匯的獨特地方,存續和傳播中國文化、使之與世界文化融通互動,成就了中大社的特殊使命。何炳棣先生的《黄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就是1969年由中大社首版,他的英文著作《東方的搖籃》(The Cradle of the East)也由中大社1975年出版,這兩本書加上張光直先生的《中國青銅時代》,内部我們稱為「中國文明三書」,堪稱為中大社定調子的書,這個調子,就是張廣直先生所強調的超越「專業」的「通業」,就是把中國文明置諸世界歷史文明中的比較視野。也因此,中大社一開始就是一家中、英雙語出版社,向中、英文學術界開放,所以作者群薈萃了李約瑟、錢穆、錢存訓、狄百瑞、劉殿爵、饒宗頤、王爾敏、胡秀英、許倬雲、王賡武、安樂哲等中西大家。

晶報:中大社是一個大學出版社,我想知道,一個大學出版社和非大學出版社有什麼區别?

甘琦:一個大學出版社的立身之本是知識創新,其次才是知識普及。先說知識創新,顧名思義,肯定是要做原創的東西,新東西,一個大學出版社要是只出重印的書,是無法想象的。接下來,將具有創新性的知識進行普及性的傳播,是大學出版社的第二使命。

晶報:中大社在保證知識創新上是怎麼做的?有沒有什麼制度作為保障?

甘琦:中大社沿用的是西式大學出版社的出版程序,就是匿名評審加學術委員會制度。所謂匿名評審,就是先請相關領域的至少兩位專家對書稿進行匿名評議,匿名是雙向的,專家不知道作者是誰,作者不知道專家是誰,以避免學術外因素介入,保證評審的客觀性。

在選擇匿名評審人上,出版社是慎重和講究的,既要使書稿得到專業判斷,又要避免門派偏見,這一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大量經驗和相應的數據庫。等收到兩位匿名評審人的意見後,接下來就會啟動學術委員會這個環節。學術委員會主要是考察評審人選擇的合理性、評審報告及編輯部建議的價值,並做出出版決策。遇到有爭議的書稿,會引入第三方評議,或請學術顧問委員會仲裁,學術顧問委員會包括金耀基先生這樣的大學者。

晶報:匿名評審加學術委員會可以保證書在內容上的價值,那對於一本書的商業價值中大社是如何考量的?

甘琦:我們會盡量把市場因素壓縮到最低,當然,我們也有一定的出版壓力,需要在選題上進行適當平衡。大學每年對我們有一定的資金支持,並不要求我們賺多少 錢,只希望我們出好書,這樣的老板,如今就算在世界範圍内也少有。當然大學也不會一味支持,因為它認為不會經營的出版社必然缺乏活力,所以出版社處在這個平衡點上,要靠經營獲得發展空間。要發展,就得自己給自己壓力。我們知道中大社的書在香港讀者眼裡,就是陽春白雪,就是那些放在金字塔頂端的書,我們認為 這是很高的評價,但我們也希望有更多讀者能到金字塔的頂端和我們會合。目前來看,中大社在香港賣得最好的書,還是中國近現代史的書,香港選題和日本選題的書也賣得不錯。但總的來說,我們是一家内容主導,編輯獨立的出版社,不會因為市場部說「這書賣不出去」,我們就不出了,因為我們畢竟是一家大學出版社,我 們有這樣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我們的夢想是做一套以中國人為主體講述的中國歷史」

晶報:談談你們的編輯部吧。

甘琦:外界常常誤認為中大社是個大社,其實我們總共只有二十多個同事。特約中、英文文稿編輯不少,且遍布世界,但本部還是立足打造一個超強的、專業的編輯部。我相信那句老生常談,如果没有一群好的人去執行一個好的制度,那再好的制度也是壞的。好在我們的人都是好的人(笑)。我們的編輯部發展到今天也才發展出10位編輯,基本是雙語編輯,因為具體工作起來大多是中英混合的,有的書稿用中文寫,郵件却用英文來回,評審報告一篇英文一篇中文的情況很常見,面對的媒體也是中的中、英的英。雙語工作確實比較麻煩,何況以編輯標準而言很少有真正的雙語者。但雙語工作也有好處,就是可以在雙重學術源流中去找好書稿。當然,語言只是一個必要條件,業務上,編輯必須對學術脈絡和學術圖景有認識,但這也還不够。編輯部固然有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華盛頓大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 香港科技大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博士,但其實這些博士並不真的是因為紙上學歷被請來的,我們也不太在意編輯之前是學什麼的,我們最看重的是潛在的編輯素質這件事,說到底,我們需要的是没有被知識壓垮、沒有失去本能的人(笑)。

晶報:每年你們編輯部會收到很多書稿吧?中大社每年的出版比例是多少?

甘琦:我們的評審流程先是初審,收到的書稿中有90%以上會在這個環節被淘汰,其餘不到10%的書稿會進入匿名評審,最後到學術委員會。送審的書稿會有三種 情況:出版、不予出版、修改後出版。事實上,我們最終出版的書稿,極少有不經修改的。比如内地剛出版的唐寶林先生的巨著《陳獨秀全傳》,比如不久將會出版的北京大學王銘銘教授的英文著作The West as the Other(《西方作為他者》)。有意思的是,關於王銘銘教授的書稿,兩份評審報告都十分正面,但一篇修改建議比另一篇多很多,王銘銘教授在日本近乎閉關地修改了三個月後,對我們感嘆說,建議修改多的那份評審報告給他的幫助更大。現在這部書稿已經到了後期。

所以,匿名評審不僅幫助出版社判斷書稿,同時使作者受惠,因為對善學習的作者來說,利用出版社資源獲得同行寶貴意見,百利無害。很多評審報告都堪稱傑作,令人感到學術的尊嚴和學者的敬業,可惜只能給到作者,不能拿出來分享。

晶報:中大社一年會出版多少種書?

甘琦:一年出版的新書數量不一,但平均下來,大致是30種中文書,30種英文書,總共60種左右。另外,每年重印書還有20種左右。按照西方出版社的編輯標 準來看,一個配有編輯助理的大編輯,一年也就是組稿8-12種。我們的小型編輯部加上眾多特約文稿編輯,一年做60種新書,已經是無比辛苦了。其實,書的成長周期是很慢的,你們要不停地給它「澆水」、「施肥」,要培養它,呵護它。現在内地一年出版40多萬種,新書出版極快,彷彿一會兒就能出來一套書,實際上真正的好書,能留下來的書能有多少呢?你看《劍橋中國史》從1968年開始做,到現在都還没有出全呢,《牛津通識讀本》從1996年開始做,到今天也才做到400種而已。

晶報:我覺得你們社也應該推出《劍橋中國史》、《牛津通識讀本》那樣的書,那怕一年只出一兩本,但是可以一直做下去,做成中大社的招牌。

甘琦:你說出了我的心裡话。我們確實有這個夢想,就是做一套以中國人為主體講述的中國歷史。因為《劍橋中國史》再好,作者群裡再有中國人,也是一個由西方人主導的知識體系,可以說,這個知識體系影響了全世界的中國觀。那麼,有没有可能出現一套由中國人主導的關於中國歷史的書,有外國學者參與,但代表的是中國人的中國觀,不僅給中國人自己看,也給全世界的人看呢。這個夢想如果没有一個特别強大的編輯部,没有有世界文明眼光的中國歷史學者,整體學科研究上没有深入到一定的深度,是無法做到的。至少我有生之年看不到,所以我弄得開始培養年輕人。說到品牌項目,近些年來精心積累的「中國近現代史書系」大概算吧。

我們還有一個野心,希望把中國當代的學術成果以「真正的英文書」的形態傳播出去。為什麼要強調「真正的英文書」,是因為有些英文書只是「把中文字變成英文字 的英文書」。比如我剛才說到王銘銘教授的《西方作為他者》,本來就是用英文寫作,加之密集修改,英文版書稿要比中文版更為嚴谨,而該書的英文母語編輯不僅是一流文字編輯,且通曉數種東方語言,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因此查考文獻來源駕輕就熟,該書宣傳推廣等指向的也是英文學術和出版界。真正的英文書做起來很難,成本難以想像地高,但這麼大的文化,總得有。

晶報:你們既出中文書,又出英文書,所以我一直都很好奇中大社的圖書是怎麼做發行的?你們的英文書是如何進入西方市場的?

甘琦:你問得特别在點上。一直以來,我們社都堅持用中、英文雙語出版,因此建立了一個我認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發行系统。我們的發行平台是英文平台,英文書的北美市場代理是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歐洲發行商是Eurospan,中文繁體版圖書在台灣地區的代理商是三民書店,簡體版圖書大陸地區發行要通過幾家進出口公司,三聯韜奮中心有零售,香港本地市場、東南亞市場、澳大利亞新西蘭市場,則由我們自己的發行部料理。我很為我們的發行部自豪,因為他們是在為很小眾、很不主流的書做異常龐大、瑣碎和辛苦的工作。不過,因為已經做出了口碑,歐美很多圖書館、研究機構以及固定的個人讀者都會長期訂購我們的書。

來源: 晶報 http://jb.sznews.com/html/2013-09/14/node_1195.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