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十二分教 --- 8 本生

pict 21

基本上,本生為「過去生,熊、鹿、猴、鳥」,本事為「過去生,人所作事」,這樣的區別逐漸模糊。

1. 《瑜伽師地論》卷25:「云何『本生』?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是名本生。」(CBETA, T30, no. 1579, p. 418, c20-22)

2.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26:「『本生』云何?謂諸經中,宣說過去所經生事,如熊、鹿等諸本生經,如佛因提婆達多說五百本生事等。」(CBETA, T27, no. 1545, p. 660, a24-26)

3.《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44:「言『本生』者,謂說『菩薩本所行』行,或依過去事起諸言論,即由過去事言論究竟,是名本事,如《曼馱多經》。若依現在事起諸言論,要由過去事言論究竟,是名『本生』,如《邏剎私經》。」(CBETA, T29, no. 1562, p. 595, a18-22)

4.《大智度論》卷33〈1 序品〉:「《本生經》者,昔者菩薩曾為師子,在林中住,與一獼猴共為親友。獼猴以二子寄於師子,時有鷲鳥,飢行求食,值師子睡,故取猴子而去,住於樹上。師子覺已,求猴子不得見,鷲持在樹上,而告鷲言:『我受獼猴寄託二子,護之不謹,令汝得去,孤負言信,請從汝索;我為獸中之王,汝為鳥中之主,貴勢同等,宜以相還!』鷲言:『汝不知時,吾今飢乏,何論同異!』師子知其叵得,自以利爪摑其脇肉,以貿猴子。
又過去世時,人民多病黃白痿熱;菩薩爾時,身為赤魚,自以其肉施諸病人,以救其疾。
又昔菩薩作一鳥身,在林中住,見有一人入於深水非人行處,為水神所羂。水神羂法,著不可解;鳥知解法,至香山中取一藥草,著其羂上,繩即爛壞,人得脫去。
如是等無量本生,多有所濟,是名本生經。」(CBETA, T25, no. 1509, p. 307, c16-p. 308, a4)

==================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556頁)

《大毘婆沙論》所舉的「前際所見聞事」,有二類:一為印度民族的古代傳說:『《大毘婆沙論》舉例如大善見王Mahāsudarśana。以此為例,那末,大善見王;黎努Reṇu與
大典尊Mahāgovinda;堅固念王Dṛḍhanemi;摩訶毘祇多王Mahāvijita;釋迦族Śākya與黑族Kaṇhāyana;大天王Mahādeva與尼彌王Nimi;伊師山Isigili獨覺;毘富羅山Vipula;毘羅摩長者Velāma:這都應該是「本事」。二為過去佛事:所舉毘缽尸佛Vipaśyin等為弟子說法,與『大般涅槃經』所說,七佛為弟子說戒經的「伊帝目多伽」相合。以此為例,那末,尸棄佛Śikhi弟子事;羯
句忖那佛Krakucchanda弟子事,也都應該是「本事」。「本事」,本為佛化的,傳說的印度民族故事,擴展為更遠的過去劫事。『大毘婆沙論』的解說,是與「本生」相關而對立的,所以「本事」是除「本生」以外的過去事。瑜伽系所說,也大體相同,如『瑜伽論』說:「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是名本事」。『成實論』說:「是經因緣及經次第(次第是譬喻),若此二經在過去世,名伊帝目多伽。秦言此事過去如是」。「本生」、「本事」、「因緣」、「譬喻」,在「十二分教」的解說中,都有近似而又不同的意義。據『成論實』說:「本事」,是「因緣」與「譬喻」而在過去世的。『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對於這些,是以「譬喻」為本而予以解說的。從「譬喻」的立場來說,「譬喻」可說是早已存在的。但從「九分教」與「十二分教」的成立過程來說,「譬喻」成為聖教的一分,是較遲的。起初只是「展轉傳來,不顯說人、談所、說事」的傳說──「本事」,「佛這麼說」而已。以後成為有「說人、談所、說事」;「阿含」中的「本事」,與「本生」類似而又不同,成為「九分教」的二分。

=======舉例=======

《雜阿含617經》是「比喻」:「過去世時有一鳥,名曰[17]羅婆,為鷹所捉,飛騰虛空,於空鳴喚言:『我不自覺,忽遭此難,我坐捨離父母境界而遊他處,故遭此難。如何今日為他所困,不得自在。』鷹語羅婆:『汝當何處自有境界而得自在?』羅婆答言:『我於田耕壠中自有境界,足免諸難,是為我家父母境界。』」(CBETA, T02, no. 99, p. 172, c25-p. 173, a3)[17][>羅婆]Lāpa.。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1:「然此苾芻於過去生,由此女人獲得五通。於今生中,具足六通,證得漏盡。汝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說因緣。」(CBETA, T24, no. 1448, p. 4, b8-11)此為「本事」。

《生經》卷5:「昔者過去久遠世時,沙竭之國,大有諸烏眾,而來集會,止頓其國。彼有烏王,名曰苷蔗,主八萬烏,在中獨尊。烏王有婦,名曰舊梨尼,於時懷軀,有阻惡食,心念如是:『欲得鹿王肉食。』」(CBETA, T03, no. 154, p. 102, a25-29)。此為「本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