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咖
(照片為 GuoBing 所攝)
漢字本無「咖」字,後來創此字用來作「咖啡 Coffe」,也有譯作「珈琲 Coffe」但非常少見,近年已經一律作「咖啡 Coffe」。
另外也有人將「Curry」翻譯作「咖哩」,其實正式拼法是「kari ,這和佛教倒是有一點關係,雖然漢語和巴利文獻沒有人提到這一點,《維基百科》卻是「言之鑿鑿」: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2%96%E5%93%A9
「咖哩起源於印度。印度民間傳說咖哩是佛祖釋迦牟尼所創,由於咖哩的辛辣與香味可以幫助遮掩羊肉的腥騷,此舉即為用以幫助不吃豬肉與牛肉的印度人。在泰米爾與(Tamil)中,「kari」(கறி)是「醬」(குழம்பு)的意思。」
不過,《維基百科》佛教語詞的正確率約僅 60 %,諸位看官也不用太認真。以下介紹「咖」字的新用法:
1. 「ㄎㄚ 咖 Cafe」,英文「Cafe」有「bristo 小餐廳」的意思,台北市有一家餐廳就叫「Café Bristo」。
1.1 網咖: Web Café ,通常是給人上網的地方,我也在捷克「布拉格」上過網咖,通常是在網路 facility 不充足的都市,我看見不少像是大學生的年輕人來上網咖。臺灣有些店面則取名作「網腳」,這就得用台語來發音了。
2. 稱「人物、角色」為「ㄎㄚ 咖」,多少是台語「腳色、腳」的意思,。
2.1 「怪咖」:怪人,行事作風或穿著與眾不同。
2.2 「A 咖」:第一線的人物、腳色。
2.3 「B 咖」:第二線的人物、腳色。
2.4 「C 咖」:第三線的人物、腳色。不重要、不算入流的人物、腳色。
2.5 「 什麼咖都不是」:根本不算是什麼人物。
3. 「咖 ㄐ一ㄚ 哩 ㄌ一ˇ」:「Cur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