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抽籤、抓鬮與拔虎鬚

pict 380

本文圖片引自《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台語早期說「抽籤」,指的是「抽籤詩」或「抽藥籤」,這是一種占卜問神的形式。現代所說的抽籤,古代稱為「抓鬮」、「拈鬮」,古代所有的字書如《說文》、《玉篇》都讀作「糾 ㄐㄧㄡ」,台語卻讀為「ㄎㄠ, khau1」。

台語不稱「抓鬮」、「拈鬮」,而是叫作「抽鬮仔 thiu1-khau1-ah」。

制作於唐朝的《百丈清規》提到「拈鬮」的方法,有時,有多個選擇而無法決定時,也可以自己和自己「拈鬮」,如明朝靈峰蕅益以「拈鬮」的方法決定自己採用那一宗的見解來註解《梵網經》。

《敕修百丈清規》卷3:「今多作鬮拈」(CBETA, T48, no. 2025, p. 1129, b10)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1:「三十二歲,擬註梵網,作四鬮問佛,一曰宗賢首,二曰宗天台,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頻拈得台宗鬮,於是究心台部,而不肯為台家子孫。以近世台家,與禪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不能和合故也。」(CBETA, J36, no. B348, p. 253, b27-30)

「鬮」亦稱為「鬮兒」。「抽鬮仔 thiu1-khau1-ah」,通常由一個人作「鬮仔 khau1-ah」,用紙張寫,例如「掃教室地板」、「擦窗戶」、「到操場撿垃圾」、「送作業簿到導師辦公室」等等選擇,誰抽到籤,就作籤上指定的工作。唐.李商隱.擬意詩:「楚妃交薦枕,漢后共藏鬮。」

有一種「抽鬮仔 thiu1-khau1-ah」的方式叫「拔虎鬚 pue7-hoo2-tshiu1」,用數條同樣長度的細繩,外加一條較長的同一細繩,事先聲明抽到那長繩的人要作何事(例如,留在教室內看守財物,其他人則可以到運動場遊戲打球。例如,抽到長繩的人不用出錢,但須跑腿出外買食物,其他抽到短繩的人每人交五十元),將這些繩子握在掌心,只留出相同長度的線頭讓其他人選擇,這叫「拔虎鬚」。

「鬮」從《說文》「鬥取也,從鬥,龜聲」的解釋,與「大徐本」的「鬮」字來看,寫「門/龜」是「錯別字」,應該作「鬥/龜」才對,不過,「鬮」字已經積非成是,很難「改正」了。

《說文》「鬥」:「兩士相對,兵仗在後,象『鬥』之形。凡鬥之屬,皆從鬥。」

pict 38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