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出來打醬油路過的鄉民

pict 92

版主是個出來打醬油路過的鄉民,卻也幾乎是「無所不在」,旁聽了不少能說與不該說的對話,有些評論與對話似乎應該再擺個三五年才能講,但是萬一版主患了老年失憶症,這些有意思的對話就會消失無蹤。就姑且寫下來吧。

「目前,在國際學術舞台上所看到的是漢傳佛教的話語權(發言權)問題,例如,遠如水野弘元認為『今本《中阿含》與今本《增一阿含》都是同一人(曇摩難提)所譯』, 近如Jan Nattier 主張『今本《心經》是玄奘偽造的,現存《房山石經》與敦煌寫卷保留的三份「心經音寫」是從漢譯梵的資料,而不是從梵譯漢的紀錄』、『竺佛念偽造多部經典,他是系統的、慣犯的偽造者』,Paul Harrison 主張『單卷本《雜阿含》(T101)是安世高的譯本』,等等。翻閱這些主張的資料,連一篇華人學者的論文或書籍也未參考,頂多是詳列日文參考資料。

這其中, Jan Nattier 一些意見,香港《內明雜誌》的編者沈九成已經在他《心經》的論文說過了,Paul Harrison 『單卷本《雜阿含》(T101)是安世高的譯本』的主張則是印順法師、巨贊法師與呂澂先生在各自的論文或專書發表過了。

外國學者向來不在意對這些漢文典籍華人學者有過什麼主張,華語世界裡也來個『老僧以不聞不問為上乘』,『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這樣子輾轉下來,恐怕未來三十年的漢傳佛教的佛學研究都要到外國去讀了,而漢傳佛學研究的祭酒也會是外國學者了。」

「這是長久以來積累的現象,不是一年兩年的情況,也不是單一研究機構的問題,大體上,以中國大陸學者來說,並不太注意國外期刊的論文,很少注意本身研究範圍的國外動態,此一現象已經逐漸有相當的改善。國外學者通常不通中文,對於『古漢語』,更是難上加難。台灣在這一方面情況要好得多,不管是研究生作論文要綜述前人的學術成果、詳列中外的參考文獻,台灣與國外學者的交流也比較頻繁、深入。

在中國的佛學研究,基本上是互不溝通的情況,國外學者不知道中國學者已經作了什麼、正在作什麼;國內學者也不留意國外的情況。

在中國,佛學研究期刊也是一個問題,在現行教育制度裡,升遷、核等、敘薪、建立項目(project 專案)與項目經費的爭取,都與 SSCI 息息相關,只有少數幾個佛學相關期刊能算入 SSCI 點數的核算。」

「這樣會不會造成掌握期刊的單位成為一個山頭?聽說中國有一些期刊是作者要付費,期刊才願意刊登你的文章。台灣不是這樣子的,台灣有些期刊是給稿費的,如《正觀雜誌》;大部分學術期刊雖然不給稿費,但也不用斯文掃地,作者像出錢買廣告版面似地,發表論文還要付費。」

「《正觀雜誌》我雖然沒有每期固定收到,但是翻閱過四、五期,平均水準還是很高的。中國學術研究期刊發表論文需要付費,恐怕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能算學術計點的佛學刊物太少,這也是一個問題。」

「基本上,我在想,如果華語世界有一本『佛學研究評論』雜誌,對於國外重要的與漢語佛典有關的論文、專業書籍,用最快的速度發表評論,不但要讚揚其研究深度,更要指摘其文獻不足、解讀錯誤、方法不妥、立論錯誤的地方。只要持續發行個四到五期,國外學者就會警惕到如果輕忽立論,會在此一『佛學研究評論』雜誌遭受指正,而在其學術聲望留下瑕疵,漸漸地,會小心立論,也會注意華語世界對漢語佛典的權威與『詮釋』權。」

「我倒是知道中國近期會有一份刊物出現,這一份刊物可能也不會算入 SSCI 點數的核算。它除了涵蓋一些佛典校勘學相關的新發表的論文之外,應該另外還有兩個單元。一個是『學術綜述』,例如『近三十年來阿含學研究綜述』或『四十年來金剛經研究綜述』,綜述的範疇可以侷限在華語環境,也可以涵蓋全世界的研究,綜述除了詳列所有夠份量的學術論文、專書之外,也將研究論文作細類分析、隨類編列。例如文本校勘、逐章翻譯、字義法義的解析、思想史的探究等等。另外的單元是『書評』,不只評國外學者的著作,也評論當代學者,基本上是評論為主而兼帶介紹的功能。」

「在《正觀雜誌》62期(2012)有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之研究--百年簡史與未來展望〉,文中不但依年代詳列所有學術論文,另外還依『寫本研究、註釋文獻、校本譯本、歷史問題、思想問題、用語和書評』等類別將所有論文分類編列,成為研究此一議題的重要工具書,只要按圖索驥,就能掌握研究現況與重要文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