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增支部3.30經》與法的傳承

pict 71

在電視上,看見金曲獎或是體育節目,原住民朋友得獎時,總是感謝他/她信奉的天主,還沒見過一位感謝佛法給他/她力量,佛法在開台四百年來一直在原鄉缺席。

早期佛教不是這樣子的,世尊成等正覺之後,非常關切正法的傳承,南傳教典有如此記載:

「比丘們!我已脫離了人天的一切束縛;你們也是一樣。比丘們!為了許多人們的幸福和利益,去遊行吧。不要兩個人走在一起。」

北傳說法與此相同,但不是在第一次結夏安居之後。

《中本起經》卷1〈2 現變品〉:「佛勅諸比丘:「汝曹各行,廣度眾生,隨所見法,示導橋梁,普施法眼,宣暢三尊,拔愛除有,遷入泥洹。吾今獨行,詣憂為羅縣。」諸比丘受教,頭面禮足,繞佛三匝,於是別去。」(CBETA, T04, no. 196, p. 149, c6-9)

《四分律》卷32:「佛告諸比丘:『汝等人間遊行,勿二人共行。我今欲詣優留頻螺大將村說法。』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受教已,人間遊行說法,時有聞法得信,欲受具足戒。」(CBETA, T22, no. 1428, p. 793, a7-1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6:「爾時世尊復告諸苾芻曰:『我於天人繫縛中而得解脫,汝等亦得解脫。汝等應往餘方作諸利益、哀愍世間,為諸天人得安樂故。汝等不得雙行,我今亦往優樓頻螺聚落。』諸苾芻等咸奉佛教。唯然而去。」(CBETA, T24, no. 1450, p. 130, b12-16)

基本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在字句上幾乎與巴利《毘奈耶》完全相同,經文中要求「不得兩人結伴同行」,主要是,每一弟子各走一地,佛法傳播得比結伴同行來得廣。

漢地譯經似乎未強調老師弟子口耳相傳的情況,世尊入滅後的四五百年間,以口誦傳承為佛法傳承的唯一方式,聞法者如何能理解正確的法義、具念聽聞,並且正確地記住字句的讀誦,了解字義、句義,並且藉由「saṅgīti 集誦」來學習與保證傳承過程中不致產生訛誤、差錯。「saṅgīti 」的字義既是「合誦」,也是「結集」。「聲聞弟子 sāvaka」的最初字義其實是「聽者」,能聽聞、受持、教授,佛法才能一瓶倒注一瓶地傳承而下。

《中阿含4經》卷1〈1 七法品〉:「佛便告曰:『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其義。』時,諸比丘受教而聽。」(CBETA, T01, no. 26, p. 424, b7-8)

《雜阿含15經》卷1:「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CBETA, T02, no. 99, p. 3, a17-18)

經文中,世尊「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的叮嚀,不只是弟子要聞思法義,而且在未來佛法的傳承,也需要師弟之間,每字、每句專注聆聽、用心念憶、出聲誦讀,用來保證佛法的久遠住世。

《增支部3.30經》提到聽法與傳承,此經尚未發現漢譯對應經典。

======================

「諸比丘,世間有三種人。那三種?一種人的智慧是『翻覆的』,一種人的智慧是『膝蓋式』,一種人的智慧是『滿的』。」

「諸比丘,那一種人的智慧是翻覆的?此處有人經常前往僧院聆聽比丘說法,比丘為其說法,(所說的法)前段完善、中間完善、後段完善,(完全是善法),(所說的法)具正確的法義與正確的字句,(所說的法)顯現完全清淨的梵行(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

這種人在座上不專注聽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離座後,也不專注於所聽聞的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就像倒置的水瓶,要注入的水全部流失,一滴也未留存。

如此,此處有人經常前往僧院聆聽比丘說法,比丘為其說法,(所說的法)前段完善、中間完善、後段完善,(完全是善法),(所說的法)具正確的法義與正確的字句,(所說的法)顯現完全清淨的梵行(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

這種人在座上不專注聽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離座後,也不專注於所聽聞的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

這種人被稱為他的智慧是翻覆的。」

「諸比丘,那一種人的智慧是「膝蓋式」的?此處有人經常前往僧院聆聽比丘說法,比丘為其說法,(所說的法)前段完善、中間完善、後段完善,(完全是善法),(所說的法)具正確的法義與正確的字句,(所說的法)顯現完全清淨的梵行(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

這種人在座上專注聽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離座後,卻不專注於所聽聞的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就像他將芝麻、飯粒、餅乾、棗子等各種食物擺置在膝蓋上。如果他不專注而失去具念,他一離座,就會將這些食物散落一地。

如此,此處有人經常前往僧院聆聽比丘說法,比丘為其說法,(所說的法)前段完善、中間完善、後段完善,(完全是善法),(所說的法)具正確的法義與正確的字句,(所說的法)顯現完全清淨的梵行(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

這種人在座上專注聽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離座後,卻不專注於所聽聞的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

這種人被稱為他的智慧是「膝蓋式」的。」

那一種人的智慧是翻覆的是滿的?此處有人經常前往僧院聆聽比丘說法,比丘為其說法,(所說的法)前段完善、中間完善、後段完善,(完全是善法),(所說的法)具正確的法義與正確的字句,(所說的法)顯現完全清淨的梵行(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

這種人在座上專注聽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離座後,也專注於所聽聞的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就像安置正確的水瓶,要注入的水全部留存,一滴也未流失。

如此,

此處有人經常前往僧院聆聽比丘說法,比丘為其說法,(所說的法)前段完善、中間完善、後段完善,(完全是善法),(所說的法)具正確的法義與正確的字句,(所說的法)顯現完全清淨的梵行(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

這種人在座上專注聽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離座後,也專注於所聽聞的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

這種人被稱為他的智慧是滿的。」

「諸比丘,這就是(此處所稱的)世間有三種人。」

「具『翻覆』智慧的人

愚蠢而遲鈍,

經常去拜訪比丘,

(聆聽他們說法),

然而此人無法掌握,

任何所聽聞的法,

從初、中或最後,

他完全缺乏智慧。

具有「膝蓋式」智慧的人,

被稱作是比前一種人好,

他也經常去拜訪比丘,

(聆聽他們說法),

在座上聽法時,

他能掌握所聽聞的法的字句,

從初、中或最後,

但是離座以後他不再理解(此次聽法),

忘失他所聽聞的法。

智慧是「滿」的人,

是三種人中最好的人,

他也經常去拜訪比丘,

(聆聽他們說法),

在座上聽法時,

他理解所聽聞的法的字句,

從初、中或最後的

(比丘所)教導的法,

這種具有最佳意願的人,

心志未分散,能受持聽聞的法,

依法而修習(「法、隨法行」、「法、次法向」),

他能究竟苦邊。

===========

《中阿含經》卷1〈1 七法品〉:「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CBETA, T01, no. 26, p. 423, a25-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