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法句經》:意使作狗

P1140717  

近日繼續點讀《法句經》,恰巧閱讀

《法句經》卷1〈11 心意品〉第1頌:

「意使作㺃,難護難禁,慧正其本,其明乃大。」(CBETA, T04, no. 210, p. 563, a4-5)。

佛光山出版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89」(1997年出版),由中國武漢大學教授吳根友釋譯的《法句經》,在79頁的解釋為:

「意識的流變瞬息萬狀,難以護守難以禁持;只有智慧端正其根其本,(如是)意識的本初光輝便可大放光明。」

在82頁「註1」的解釋為「㺃:通『狗』,變化無常之意。」這是直接把[犭苟]字當「白雲蒼狗」解釋了。

此處如此解釋,有幾個問題:

1. 諸版本(宋、元、明、高麗、大正、聖語等各版藏經)是作㺃字,此字敦煌殘卷「伯3693號」《切韻》:「㺃,古厚反,犬」。《龍龕手鑑》犬部:「㺃,狗,古口反。犬也。二同。」㺃字,即「狗」字的異體,但是將「狗」字解釋作「變化無常之意」,恕我淺學,不知是出自那一本字書。

2. 讀到「(如是)意識的本初光輝便可大放光明」,版主我是滿臉慚惶,汗流浹背,不知所云。這恐怕又是「看圖說話」,自出樞機、別出心裁的翻譯。翻譯到此一程度,應該算是極致。

我想,可能要跟吳教授借一步路權作商量,「意使作狗」,可能和「狗哥」或「白雲蒼狗」沒交涉,將本首偈頌解作「意識的本初光輝便可大放光明」,可要有文獻依據,或者有師說流傳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