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7.26
親愛的法友:
也許上次我給的是錯誤的對應經典,讓我利用這個機會更正。
《相應部1.1.1經》Oghataran (或 Ogha),對應經典為《雜阿含1267經》、《別譯雜阿含180經》與《相應部1.1.8經》Susammuttha 善調伏。
印順導師的《雜阿含經論會編》下冊,幾乎未編列任何《瑜伽師地論》的參考資料。令人驚喜的是你已經完成了絕大部分,我想,剩下的只是校訂而已,真是嘉惠佛教學子的艱鉅工作。
和你的以《雜阿含》與《瑜伽師地論》為經緯的方向不同,我是以《相應部尼柯耶》〈有偈品〉與《經集》、《法句經》等對應經典讀過去。我也同樣歡欣鼓舞地,讚嘆在《發智論》、《大毗婆娑論》、《俱舍論》、《大智度論》發現北傳保留下來的古註,可以和南傳相比對切磋、相互輝映。
我有一個需要幫忙的地方.
在[地論](T30.370c)有以下四偈:
1. 應說想眾生,依應說安住﹔不了知應說,而招集生死﹔
2. 若了知應說,於說者無慮﹔由無有此故,他不應譏論﹔
3. 若計等勝劣,彼遂興諍論﹔於三種無動,等勝劣皆無﹔
4. 斷名色愛慢,無著煙寂靜﹔無惱悕不見,此彼天人世。
這四偈在《雜阿含1078經》、《別譯雜阿含17 經》、《相應部1.2.10經》Sammiddhi 均有此四偈,而「我勝、我等、我慢」的說法根源於《經集》〈義品10〉而散見於《雜阿含》與《經集》之中。如果你時間允許願意幫忙的話,我們可以約一天在菩提學會,你幫我比對南北傳在這四偈的異同為何。
掃樹葉的
(譯自《相應部1.2.10經》)
1. 感知『能識的(五蘊)』的人,在『能識的(五蘊)』上執取,不正知『能識的
(五蘊)』之後,他們被死魔的繫縛所控制。
2. 而正知『能識的(五蘊)』之後,就不認為有表達『能識的(五蘊)』者(於五蘊
計我),確實他不是如此(確實他不於五蘊計我),也不存在有語路可以評斷
他。
3. 我等、我殊勝或者我劣,如此思惟的人因此而引來爭論,在這三種慢寂靜的
人(阿羅漢),不會再有我等、我勝的想法。
4. 他捨斷了計算,不再有我勝的傲慢﹔他捨斷了在名色的愛取﹔他是切斷了繫
縛的、無苦惱的、(對未來)沒有期望的﹔天與人在此處或彼處遍尋不著他,
在天上或一切執著處遍尋不著他。
在《經集》為:
1069 〔對寂滅的人無法量度,無法評斷他為有或無;當一切法被破壞
時,一切言語的路也被破壞。〕
寂滅的人意指阿羅漢。
經集1076頌其實在『大智度論』有兩處引用:
(85b.6)波羅延優波尸難中偈(案:引自《大智度論》 ,相當於《經集》1069到1076偈)說:
「已滅無處更出不,若已永滅不出不;
既入涅槃常住不,惟願大智說其實。』
佛答曰:『滅者即是不可量,破壞因緣及名相;
一切言語道已過,一時都盡如火滅。』(1076)
(71c.7)「云何名不壞相?」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