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跨文本對照閱讀與佛典校勘」的參考書目(僅列中文期刊、書籍)

pict 121

印順法師,(1971),《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正聞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印順法師,(1979),〈大智度論校勘記〉,《內明雜誌》93期,1979年12月,3-5頁,香港。

印順法師,(1983, 1994),《雜阿含經論會編》,正聞出版社,台北市,台灣,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民國八十三年二月再版。

印順法師,(2004),《永光集》,正聞出版社,新竹縣,台灣。

長慈法師,(2006),〈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之特色與應用〉,《「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海峽兩岸學術會議論文集》,玄奘大學,新竹市,台灣。

菩提比丘,(2006),〈再訪「井水喻」--探索 SN 12.68 Kosambi 拘睒彌經的詮釋〉,《正觀雜誌》,第38期,137-169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無著比丘,(2006),〈巴利口誦傳統的形式與功能〉,《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嘉義縣,南華大學。

無著比丘,(2007a),〈《中阿含》比較研究摘要〉,《福嚴佛學研究》第二期,1-56 頁,福嚴佛學院,新竹市,台灣。

無著比丘,(2007b),〈他山之石可以攻錯〉(I),《正觀雜誌》第42期, 115-134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Some Pali Discourses in the Light of Their Chinese Parallel ’,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22.1 (2005) page 1-14, London, UK.)。

無著比丘,(2007c),〈他山之石可以攻錯〉(II),《正觀雜誌》第43期, 23-42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Some Pali Discourses in the Light of Their Chinese Parallel ’, Buddhist Studies Review, 22.2 (2005) page 93-105, London, UK.)

無著比丘,(2008a),〈巴利與漢譯經典中天使(Devadūta)的意涵〉,《福嚴佛學研究》第三期,福嚴佛學院,新竹市,台灣。

無著比丘,(2008b),〈《優陀那》的結集〉,《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縣中和市放生寺,嘉義縣南華大學協辦,台北縣,台灣。

無著比丘,(2008c),〈誰說的法、誰說的話〉,《正觀雜誌》第47期,5-27 頁,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無著比丘,(2009a),〈註釋書對阿含經文的影響〉,《正觀雜誌》第48期,1-48 頁,南投縣,正觀雜誌社,南投縣,台灣。

湛如法師,(2006),《淨法與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慧如法師,(2009),《南傳《法句經》到漢譯《四十二章經》關係與影響之研究》,華梵大學碩士論文,台灣。

章慧法師,(2006),《《申曰經》研究》,法鼓文化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布歇(Boucher, Daniel),(1998), 〈犍陀羅語與早期漢譯佛經的再思考---以《妙法蓮華經》為個案〉,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4,p. 118. 中文為薩爾吉譯,朱慶之(編),(2009),《佛教漢語研究》,113-195頁,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梅維恒(Mair, Victor),(2005),〈《賢愚經》的原典語言〉,朱冠明翻譯,《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424-444頁,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方一新、高列過,(2007),〈題安世高譯《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考辨〉,《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345-373,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方一新,(2003),〈翻譯佛經語料年代的語言學考察—以《大方便佛報恩經》為例〉,《古漢語研究》第三期,pp. 178-184,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方一新,(2004a),〈作品斷代和語料鑒別〉,《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簡報》,2004.1,pp. 16-29,杭州市,中國。

方一新,(2004c),〈《太子墓魄經》非安譯辯〉,《第四屆中古漢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 178-184,南京市,中國。

方一新,(2008a),《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翻譯年代考辨〉,《漢語史學報》第7輯,pp. 238-261,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談錫永、沈衛榮、邵頌雄,(2007),《《聖入無分別總持經》對勘與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市,中國。

聶志軍,(2010),《唐代景教文獻詞語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長沙市,中國。

劉震,(2010),《禪定與苦修---關於佛傳原初梵本的發現和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劉震,(2011),〈用多種語文對勘來輔助漢文《大藏經》的新修工作〉,《第一屆「國際佛教大藏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1-293頁,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宜蘭縣,台灣。

林光明,(2011),《梵漢對音初探》,嘉豐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林崇安,(2003),〈「雜阿含」經文的釐正初探〉,《圓光佛學學報》第八期,1-27頁,圓光佛學院,中壢市,台灣。

梁曉虹,(1996),〈從語言上判斷《舊雜譬喻經》非康僧會所譯〉,《中國語文通訊》第40期,中國。

梁曉虹,(2001),〈論梵漢合璧造新詞〉。朱慶之(編),(2009),《佛教漢語研究》,284-306頁,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呂澂,〈雜阿含經刊定記〉,《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附錄(下)〉,(1983, 1995), 663-679頁,佛光出版社,台北市,台灣。(原文發表於 1923年,《內學》第一輯)。

呂凱文,(2005),〈佛教輪迴思想的論述分析—以《弊宿經》裡佛教徒與「虛無論者」的輪迴辯論為考察線索〉,《中華佛學研究》第9期,1-27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縣,台灣。

顧滿林,(2002),〈試論東漢佛經翻譯不同譯者對音譯或意譯的偏好〉,《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pp. 379-390,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顧滿林,(2005),〈東漢佛經音譯詞的同詞異形現象〉,《漢語史研究集刊》第8輯,pp. 325-337,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顧滿林,(2006),〈漢文佛典音譯詞的節譯形式與全譯形式〉,《漢語史研究集刊》第9輯,pp. 161-177,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高明道,(1991),〈蟻垤經初探〉,《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29-74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高列過,(2003),〈東漢佛經被動句疑問句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杭州市,中國。

高列過,(2008),〈東漢佛經句法的語言接觸現象〉,《漢語史學報》第7輯,p. 128-136,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胡敕瑞,(2004),〈《道行般若經》與其漢文異譯的互校〉,《漢語史學報》第4輯,pp. 127-146,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胡適,(1934),〈校勘學方法論—序陳垣先生的《元典章校補釋例》〉,《胡適文集》第五集,108-11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北京市,中國。

胡適,(1946),〈考據學的責任與方法〉,《胡適文集》第十集,193-20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北京市,中國。

黃寶生,(2010a),〈《梵漢佛經對勘叢書》總序〉,原貼文網址http://daoli.getbbs.com/post/t204604.htm,貼文引用網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739781/

黃寶生,(2010b),〈梵文研究的學術意義〉,原貼文網址
http://daoli.getbbs.com/post/t204606.htm,貼文引用網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762349/

紀贇,(2010),〈從口頭到書面—佛教文獻傳播方式的改變與大乘佛教的興起〉,《第一屆「國際佛教大藏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3頁,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宜蘭縣,台灣。

辛島靜志,(2007),〈早期漢譯佛教經典所依據的語言〉,徐文堪翻譯,《漢語史研究集刊》第10輯,pp. 293-305,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Underlying Language of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 Christoph Anderl and Halvor Eifring eds.,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Christoph Harbsmei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Oslo, 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2006, pp. 355-366》)

辛島靜志,(1997, 1998),〈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裘雲青翻譯,《俗語言研究》1997年第4期、1998年第5期。朱慶之(編),(2009),《佛教漢語研究》,33-74頁,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辛島靜志,(2003),〈《佛典漢語詞典》之編輯〉 ,《佛教圖書館館訊》,35/36期。

辛島靜志,(2010),〈早期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以支婁迦讖及支謙的譯經對比為中心〉,《漢語史學報》第10輯,pp. 225-237,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許理和Erik Zürcher著,蔣紹愚、吳娟譯,(1987),〈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語言學論叢》第14輯。(英文發表於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12卷第3期)。朱慶之(編),(2009),《佛教漢語研究》,75-112頁,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許理和著,顧滿林譯,(2001),〈關於初期漢譯佛經的新思考〉(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漢語史研究集刊》第4輯, 288-312頁,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朱慶之,(2000, 2001),〈梵漢《法華經》中的”偈”、”頌”和”偈頌”〉(一)、(二),《漢語史研究集刊》第3輯,176-192,《漢語史研究集刊》第4輯,328-344頁,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

朱慶之(編),(2009),《佛教漢語研究》,商務印書館,北京,中國。

陳寅恪,(1927),〈童受《喻鬘論》梵文殘本跋〉,《金明館叢稿二編》,234-239頁,三聯書店,2001年。(原稿發表於1927年12月,《清華學報》第四卷第二期,亦見,《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第一集第三期,廣州,中國。)

曹廣順、遇笑容,(2000),〈從語言的角度看某些早期譯經的翻譯年代問題--以《舊雜譬喻經》為例〉,《漢語史研究集刊》第3輯,pp. 424-444,巴蜀書社,成都市,中國。朱慶之(編),(2009),《佛教漢語研究》,348-357頁,商務印書館,北京市,中國。

蔡佳玲,(2007),〈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指導老師萬金川,中央大學,桃園縣,台灣。

蔡奇林,(2007),〈《雜阿含》「無我相經」勘正:「文獻學」vs「教義學」的解決方案〉,《台灣宗教研究》第6卷第2期,121-147頁,台北市,台灣。

蔡耀明,(1998),〈判定《阿含經》部派歸屬牽涉的難題〉,法光雜誌,111期,台北市,台灣。

蔡耀明,(2000),〈吉爾吉特(Gilgit)梵文佛典寫本的出土與佛教研究〉,《正觀雜誌》13期,1-126頁,南投縣,台灣。

蘇錦坤,(2007),〈寶唱《經律異相》所引之阿含經〉,《福嚴佛學研究》2期,91-160頁,新竹市,台灣。

蘇錦坤,(2008a),〈《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正觀雜誌》45期,5-80頁,南投縣,台灣。

蘇錦坤,(2008b),〈藉助巴利《尼柯耶》解讀四阿含攝頌〉,《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縣中和市放生寺,嘉義縣南華大學協辦,台灣。

蘇錦坤,(2009a),〈《雪山夜叉經》—漢巴經典對照閱讀〉,《正觀雜誌》48期,69-142頁,南投縣,台灣。

蘇錦坤,(2009b),〈《雜阿含經》攝頌初探—兼談印順導師在《雜阿含經》攝頌研究的創見〉,《福嚴佛學研究》4期,89-139頁,新竹市,台灣。

蘇錦坤,(2009c),〈再探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馬德偉教授〈《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的回應〉,《正觀雜誌》51期,1-30頁,南投縣,台灣。

蘇錦坤,(2010a),〈《增壹阿含經》攝頌初探〉,《福嚴佛學研究》5期,59-114頁,新竹市,台灣。

蘇錦坤,(2010b),〈從後說絕---單卷本《雜阿含經》是否將偈頌譯成長行〉,《正觀雜誌》55期,5-104頁,南投縣,台灣。

蘇錦坤,(2011a),〈漢譯佛典校勘舉例——兼論印順導師與佛典校勘〉,《福嚴佛學研究》3期,23-72頁,新竹市,台灣。

萬金川,(2009),〈梵本《維摩經》的發現與文本對勘研究的文化與思想轉向〉,《正觀雜誌》51期,143-203頁,南投縣。此文也在《第四屆印度學研討會》發表,嘉義縣南華大學主辦,台灣。

溫宗堃,(2006),〈巴利註釋書的古層〉,《福嚴佛學研究》第一期,1-31頁,福嚴佛學院,新竹市,台灣。

溫宗堃,(2010),〈從巴利經文檢視對應的《雜阿含經》經文〉,《福嚴佛學研究》5期,1-22頁,新竹市,台灣。

溫宗堃、蘇錦坤(2011),〈《雜阿含經》字句斠〉,《正觀雜誌》57期,37-117頁,南投縣,台灣。

王邦維,(2000),〈論阿富汗新發現的佉盧文佛教經卷〉,《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卷上,13-20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縣,台灣。

王常蒞,(2007),〈巴、漢〈入出息念相應〉經群比較〉,《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1-39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遇笑容,(2006),〈梵漢對勘與中古譯經語法研究〉,《漢語史學報》第6輯,pp. 61-67,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越建東,(2004),〈西方學界對早期佛教口傳文獻形成的研究近況評介〉,《中華佛學研究》第8期,327-348頁,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縣,台灣。

越建東,(2010),〈Richard Gombrich 探討佛陀原意的論述與方法〉,《揭諦》18期,45-74頁,南華大學,嘉義縣,台灣。

赤沼智善,Akanuma, Chizen, (1929, 1986 reprint at Taipei),《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The Compa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Agamas & Pali Nikayas 》,華宇出版社,台北縣,台灣。

水野弘元,(1989),〈漢譯之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佛教研究》,18期。(本文已經被翻譯為中文,收在《佛教文獻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一)》,509-579頁,許洋主翻譯,法鼓文化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水野弘元,(1969),〈中阿含經解題〉,《國譯一切經》,卷 4。(本文已經被翻譯為中文〈中阿含經解說〉,收在《佛光大藏經》《阿含藏》之《附錄(下)》,689-703頁,,台北市,台灣)

水野弘元,(1969),〈增一阿含經解題〉,《國譯一切經》,卷 4。(本文已經被翻譯為中文〈增一阿含經解說〉,收在《佛光大藏經》《阿含藏》之《附錄(下)》,761-785頁,台北市,台灣)

水野弘元, (1964), 〈部派佛教與雜阿含〉,《佛光大藏經》《阿含藏》〈附錄(下)〉,(1983, 1995), 681-687 頁,佛光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水野弘元,(2003),《佛教文獻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一)》,許洋主翻譯,法鼓文化出版社,台北市,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