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台語雜記--1

31

1. 幼時,天氣很冷時,父親會說:「要穿一領『大莽 tua7-bang2』」這可能和台語稱「吐司 toast」為「siook-phang2」一樣,「pan」是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麵包(相當於英文的 bread)」,「俗 siook」是台語的「便宜」,這是「語言學界」所稱的「合璧詞」。稱出外禦寒的厚外衣為「大莽」,莽可能是來自德文的「mantel 大衣」,再加上「tua7 大」,成為「合璧詞」。這兩個詞有可能是日本外來語,這樣的「日本語化」又被「台語化」,就成為日治時代的台語。

2. 家裡稱裝衣服的箱子為「tang2-su3」,感覺上像是「孔龜理 khon7-ku1-li2」(水泥 concrete)、「番茄 than-ma1-took」(tomato)這種日本語在台語的殘留。實際上不然,《書經.說命》中篇:「惟衣裳在笥。」稱裝衣服的箱子為「甬笥」,可以說是歷史悠久。

3. 台灣剛光復時,國民黨政府對台灣的地方餐廳取名為「食堂」,認為是「日本統治」的遺跡,非常反感,要一般民間不要再用「東洋味」很重的名字當餐廳。其實,這些人不讀書,

《雜阿含407經》卷16:「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CBETA, T02, no. 99, p. 108, c28-29)

這部經是西元435年翻譯的,一點也沒有「東洋味」,到是在香港看見餐廳取名為「酒家」(如「杏花樓酒家」)或「茶室」,(如「陸羽茶室」),害得一些良家婦女不敢進去吃飯。

4. 最近像讀字典一樣地讀這一本書:

王鍈,(2001),《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中華書局,北京市中國

書中230頁,提到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宋匋系直龍圖閣,便除待制,太超躐。欲且與修撰。修撰與侍制,亦只爭一等。」

提到宋朝吳自牧《夢梁錄》卷16:「雖米市搬運混雜,皆無爭差。」

王瑛解釋:「爭」就是「差」,今日四川西部還這麼說著。小時候,彰化人也常說:「無爭差啦」。

5. 因感冒鼻塞,說話鼻音很重,台語稱為「ang7-siann1」。

宋朝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世以身不修飾者為閉,鼻不清亮者者為瓮。」作者王瑛說:「今日四川話仍然如此,形容感冒後的說話聲音為『瓮聲瓮氣』。」台語已經多了「傲慢、頤指氣使」的衍生意思來。

1 則留言:

  1. 去年底到宜蘭訪友, 在餐廳吃飯時見菜單有 "西魯肉" 這道菜. 我不了解是什麼菜. 朋友說 "西魯" 即日語 しる,也就是" 湯" 的意思. 真意想不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