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伏兔

P1130532

對於「贌」字持續發生興趣,想想這些同一偏旁的「形聲字」有什麼特點,大致上搜集到「樸、僕、璞、撲、醭、蹼、幞、濮、轐、噗、瞨、菐、墣」,常用的是「樸、僕、璞、撲、醭、蹼、幞」,其次是「濮、轐、噗」,後面就是罕用字「瞨、菐、墣」。

「樸素 phook-soo3」,「奴僕 noo5-pook」,「璞玉 phook-giok」,「撲打 phook-tann2」,「鴨蹼 ah-pook」,「幞巾 phook-kin1」。

我想探討的是「轐」字。《說文》:「轐,車伏兔也。博木切phook」。

段玉裁說:「戴先生曰:『伏兔謂之轐。《易》〈小畜〉九三:「輿脫輻」,〈大畜九二〉:「輿脫輹」〈大壯〉九四:「壯於大輿之輹」』。」

「伏兔」置於軸上,左右兩伏兔中間稱為「當兔」,是安置「輿(車廂)」的地方,所以古時候分大車、小車,大車是牛車,用來載重;小車是馬車,用來征戰打獵。「輿」是人站立的地方(像電影中「羅馬軍隊的馬車」),「轐」是「伏兔」用來把「輿」架在車軸上,「輹」就是「縛」,用來綁「伏兔」的「革、絲」。

「輪」中間的圓洞叫「轂」,輪框叫「牙」,古人直接「牙」就是輪胎,今天我們是在「牙」周圍安裝輪胎。「牙」跟「轂」之間一根一根的支柱叫「輻」。《老子》31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我們今天說「輻射」,是說「由一點往四方放射出去」。「輻湊」是指「從四方聚集到一點」,都是沿用車輪的意象加以引申。古時,或今日落後國家,他們的輪是實心的,用三塊木板拼湊而成,沒有「輻」,今天最昂貴的腳踏車,車輪是一整片強化玻璃纖維,也沒有「輻」,從實心「輪」進步到「車輻」是一種器械上的進步。

所以,《易》〈小畜〉九三:「輿脫輻」,〈大畜九二〉:「輿脫輹」〈大壯〉九四:「壯於大輿之輹」,「輻」接在「牙與「轂」之間,和「輿」沒有直接關係,說「輿」從「輻」脫落,沒有意義。「輿」安置在「當兔」支上,靠「伏兔」(轐)固定,「輿脫轐」則車廂要墜落下來,這就有相當的危險性。所以戴震在《考工記圖》說這三句《易經》的卦爻要訂正為:「《易》〈小畜〉九三:「輿脫轐」,〈大畜九二〉:「輿脫轐」〈大壯〉九四:「壯於大輿之輹」。

附帶說一句,稱為「伏兔」的原因是「伏兔的形狀像一隻兔子趴在那裏」。版主認為「伏兔 pak-thoo3」連讀就是「轐 phook」,很有可能是製造「轐」字來寫「伏兔」這個音。所以聲音在先,而造字在後。

但是,「贌」為何不讀為「pak」或「phook」,而要讀成「bau7」呢?這是因為先有讀音,再用漢字去寫漢人讀得不標準的音。這時「字」的原漢語讀音就只能做參考,而不能太認真。

例如台中市地名「大雅」,不是讀作「tai7-gann2」,而是「tai7-genn2」,「沙鹿」不是讀作「sua1-look」,而是讀作「sua1-lak」。這是因為先有讀音(平埔族自稱的地名),再用漢字去寫這個音。像「苗栗」古地名寫作「貓裡社」,「貓」台語讀作「ba5」,所以地名應該作「ba5-li2」,也就是 Pali,這個字在南島語「風雨」的「風」,今日的讀音已經想像不出原來的發音了。

P1130533 

===================

戴震說,讀書要先識字,如果不識字,光是在旁邊吹牛「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只是說來讓「自我感覺良好」而已,成不了什麼事。

你看王陽明的弟子王龍溪說:「滿街都是聖人」,這樣子滿街都是聖人的明朝,過不了幾十年就亡家亡國,這樣子的聖人看來也值不了幾塊錢。

《戴震集》第六冊,376頁,〈《古經解鉤沉》序〉:

「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未有能外小學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語言,由語言以通乎古聖賢之心志,譬之適堂壇之必循其階而不可以躐等。是故鑿空之弊有二:其一緣辭生訓也,其一守訛傳繆也。緣辭生訓者,所釋之義非其本義;守訛傳繆者,所據之經併非其本經。」

===============================

戴震在本書提到「當兔在輿下正中」,1980年中國出土秦制大型彩繪銅車、銅馬,已經證實了這項陳述。

=====================

白醭:台語稱發黴為「生醭」。《一切經音義》卷60:「白醭(《考聲》云:「物、醋,其上生白毛謂之白醭。』《蒼頡篇》云:『醬敗生衣。』)」(CBETA, T54, no. 2128, p. 711, b15)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13:「若褥席等及衣架飲食等處,有青衣白醭生者」(CBETA, T23, no. 1443, p. 975, a5-6)

台語也稱發黴為「生醭 senn1-phu2」、「臭醭 tshau3-phu」。

2 則留言:

  1. 看來工程技術文明語彙和思想的演進互相糾纏的痕跡也是很有興味的. 忽然想到,如果把“中華民國“或“中華民族“ㄧ詞以文字小學訓詁一番,不知會出什麼事?

    回覆刪除
  2. 你要去那一本古書去找?
    就好像要在《大藏經》裡頭找三太子,要在《宋史》裡面找魯智深一樣,時代不對啦!
    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前,住在中國的人不自稱為「中華民族」,他們隨時代不同而稱呼不同,或稱「夏」、或稱「秦」、或稱「漢」、或稱「唐」、或稱「宋」,後代來說,最常用的是自稱「漢人」,外國稱這個地方的人,或稱「震旦」、或稱「清國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