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佛教、阿里巴巴與芝麻開門

140

這一年代,最該擔心的是「認賊作父」,如果連這個都可以「不分別」,就幾近於「無所不為」、「愚蠢下流」了。

這是,我們閱讀下文所應深思的。

有可能阿拉伯兒童故事「阿里巴巴」其實是「清辯巴巴」,而念「芝麻開門」,不是兒童遊戲。正是密教的「咒芥子以擊石,巖壁豁而洞開」的密法。

============================

以下引自部落格《我們正趨向神祕主義》〈婆毘吠伽 vs 阿里巴巴〉

http://www.wretch.cc/blog/guobing/9013965

昨日「九州インド哲学ブログ」發了篇標題作「洞窟成就法」*1的文章,文中提到了六世紀印度中觀論師婆毘吠伽「咒芥子以擊石」的事蹟,而ソームデーヴ在他的論文中將此事蹟與「洞窟成就法(bilasiddhi)」鏈結:藉由咒語的施用而開啟了通往地下世界(patala)的通道,在那住著超美的蛇族女性與阿修羅族女性云云。文章接著將此一事蹟與阿里巴巴的故事串起來,如:婆毘吠伽的不同梵文名稱Bhaviveka / Bhava / Bhavya之發音近似阿里巴巴的「巴巴」;兩人同樣施了「芝麻/芥子」的咒術使山巖開出了個入口等等。

Gyula Wojtilla在他的論文*2中也提過「洞窟成就法(bilasiddhi)」,據稱修此成就法可獲得進入美女居住的地下世界之能力;而在《成就法鬘(Sadhanamala)》中也記錄修習咕噜咕列佛母(Kurukulla)成就法可獲得「地下世界成就(Patala-siddhi / sa-‘og)」,獲此成就者可遣使地下世界的鬼神們。

回到《大唐西域記》卷十,文中所提及的婆毘吠伽,其實就是今日常稱的「清辯」,為中古世記印度中觀思想的偉大論師,然如此大師在《西域記》中所記載的生平事蹟卻是有點詭異,如他為了等待彌勒佛降生而「絕粒飲水」,整整三年不吃不喝,只對著觀音像誦念《隨心陀羅尼》,最後觀音媽顯靈,「現妙色身」出來勸他「人命危脆,世間浮幻,宜修勝善願,生睹史多天(兜率天),於斯禮覲,尚速待見(彌勒菩薩)」,但他老人家似乎非親見彌勒成佛不可,所以以「志不可奪,心不可貳」回絕了觀音媽的勸告──世尊當年就是放棄絕食的苦行而悟道成佛,這裡強調中道思想的中觀學者清辯卻學起外道絕食,連觀音媽顯靈苦勸都不肯聽,怎麼想都很怪。

既然勸不了清辯,觀音媽只好指點他前往馱那羯磔迦國(Dhanyakataka)找執金剛神(Vajrapani)*3幫忙,又是三年的《執金剛陀羅尼》,這次不知道有沒有搭配斷食療法,反正就又感應到神人現身,指引清辯進了個巖洞,然後又是三年的修習,才以「咒芥子以擊石」的方式進入裡面的阿素洛宮(asura / 阿修羅)面見慈氏彌勒(原版主更正:「面見」應該是「等待面見」),當阿里巴巴,喔不,當清辯開了這山巖的大門之後,勸告圍觀的親朋好友們(《台語與佛典》版主按語:原文是「百千萬眾」,圍觀的群眾)與他一起一生懸命的入洞面見彌勒,結果鄉親們紛紛走避,因為那邊是「毒蛇之窟,恐喪身命」,結局就是六隻小貓(《台語與佛典》版主按語:原文是「六人從入」)同清辯一起進入巖洞,之後──芝麻關門!

《西域記》中所記清辯事蹟似乎與密教脫離不了干係,甚至又跟蛇族扯在一起;中觀鼻祖龍樹跟蛇族扯在一起、修習密咒的事蹟早讓學界不少人提出「兩個龍樹」、「多個龍樹」的質疑了*4,不知玄奘聽到的這故事是否真是清辯的事蹟,或只是尋著龍樹的傳奇而衍伸的另一夜間故事?

(《台語與佛典》版主按語:值得思考的是,歷代佛教文獻都是記載彌勒菩薩應該在「覩史多天 Tāvatisa 三十三天」,或者直接在禪定中上升三十三天面見慈氏決疑的,像這樣子「死守(不是真的「死」)」在地下洞穴的「龍宮(蛇穴)」,真的很「遜」,也很少見。印度當年居然接受這一個差異,確實令人迷惑。

顯然,這樣的疑惑不只版主我一個人有,早在千年前就有不同的敘述,請看本貼文(最底部)《成唯識論疏義演》,不過這麼一來,清辯(清辨)就成為死不悔改的「頑空份子」,我們仍然有『阿里巴巴』,卻不見了『芝麻開門』。

2011.6.10 補正)
--------------------

*1: http://kaula.blog110.fc2.com/blog-entry-1050.html

*2: Wojtilla, Gyula (1984), Notes on popular Saivism and Tantra in eleventh century Kashmir (A study on Kṣemendra's Samayamātr̥kā), in Tibetan and Buddhist Studies Commem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Alexander Csoma de Körös, Vol.2, edited by Louis Ligeti, pp.381-89, Budapest: Akadémiai Kiadó.

*3: 對執金剛神八卦有興趣者,可將Vajrapani搭配希臘神話大英雄海克力斯Herakles一同google,搜尋結果可發現Herakles殺完獅子、馴完蠻牛之後,還要趕場跑到印度去當釋迦牟尼的保鏢,而紀元初年貴霜王朝的雕像中還可見Herakles抓的獅皮與拿著橄欖木棒,來不及變裝的曝光照 ──周董的牛仔很忙,希臘的Herakles更忙。

*4: Mabbett, Ian (1998), The problem of the historical Nāgārjuna revisite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18(3): 332-346.

========《大唐西域記》原文=========

《大唐西域記》卷10:「城南不遠有大山巖,婆毘吠伽(唐言清辯)論師住阿素洛宮待見慈氏菩薩成佛之處。論師雅量弘遠,至德深邃,外示僧佉之服,內弘龍猛之學。聞摩揭陀國護法菩薩宣揚法教,學徒[30]數千,有懷談議,杖錫而往。至波吒釐城,知護法菩薩在菩提樹,論師乃命門人曰:「汝行詣菩提樹護法菩薩所,如我辭曰:『菩薩宣揚遺教,導誘迷徒,仰德虛心,為日已久。然以宿願未果,遂乖禮謁。菩提樹者,誓不空見,見當有證,稱天人師。』」護法菩薩謂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渴日勤誠,未遑談議。」人信往復,竟不會見。論師既還本土,靜而思[1]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於觀自在菩薩像前誦《隨心陀羅尼》,絕粒飲水,時歷三歲。觀自在菩薩乃現[2]妙色身,謂論師曰:「何所志乎?」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觀自在菩薩曰:「人命危脆,世間浮[3]幻,宜修勝善願,生覩史多天,[*]於斯禮覲,尚速[4]待見。」[5]論師曰:「志不[6]可奪,心不可[7]貳。」菩薩曰:「若然者,宜往馱那羯磔迦國城南山巖執金剛神所,至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者,當遂此願。」論師[*]於是往而誦焉。[8]三歲之後,神乃謂曰:「[9]伊何所願,若此勤勵?」論師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觀自在菩薩指遣來請,成我願者,其在神[10]乎?」神乃授祕方,而謂之曰:「此巖石內有阿素洛宮,如法行請,[11]石壁當開,開即入中,可以待見。」論師曰:「幽居無覩,詎知佛興?」執金[12]剛曰:「慈氏出世,我當相報。」論師受命,專精誦持,復歷三歲,初無異想,呪芥子以擊石,巖壁豁而洞開。是時百千萬眾觀覩忘返,論師跨其戶而告眾曰:「吾久祈請,待見慈氏,聖靈警祐,大願斯遂,宜可入此,同見佛興。」聞者怖駭,莫敢履戶,謂是毒蛇之窟,恐喪身命。再三告語,唯有六人從入。論師顧謝時眾,從容而入,入之既已,石壁還合,眾皆怨嗟,恨前言之過也。自此西南行千餘里,至珠利[13]耶國(南印度境)。」(CBETA, T51, no. 2087, p. 930, c25-p. 931, b4)
[30]〔數〕-【甲】。[1]曰非=罪【甲】。[*13-22]於=于【甲】*。[2]〔妙〕-【甲】。[3]幻=幼【宋】。[*13-23]於=于【甲】*。[4]待=得【宋】【元】【明】【宮】【乙】。[5]論=說【宋】【乙】。[6]〔可〕-【甲】。[7]貳=裁【宋】【宮】【乙】。[*13-24]於=于【甲】*。[8]〔三〕-【甲】。[9]伊=汝【明】。[10]〔乎〕-【甲】。[11]〔石〕-【甲】。[12]剛+(神)【甲】。[13]耶=邪【明】下同。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異部宗輪論》有所謂(東山住部),(西山住部),應該是指此處。此處「大眾部」盛行。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4:「從此南行千餘里,至馱那羯磔迦國(南印度境)。城東據山有弗婆勢羅(唐言東山)僧伽藍,城西據山有阿伐羅勢羅(唐言西山)僧伽藍,此國先王為佛造立,窮大廈之規式,盡林泉之秀麗,天神保護,賢聖遊居。佛涅槃千年之內,每有千凡夫僧同來安居,竟安居已,皆證羅漢,陵虛而去。千年之後,凡聖同居,自百餘年來,山神易質,擾惱行人,皆生怖懼,無復敢往,由是今悉空荒,寂無僧侶。城南不遠有一大石山,是婆毘吠迦(唐言清辯)論師住阿素洛宮,待慈氏菩薩成佛擬決疑處。法師在其國逢二僧,一名蘇部底,二名蘇利耶,善解大眾部三藏,法師因就停數月,學大眾部《根本阿毘達摩》等論,彼亦依法師學大乘諸論,遂結志同,行巡禮聖迹。」(CBETA, T50, no. 2053, p. 241, b16-c2)

===============================

《注進法相宗章疏》卷1:「同纂要記一卷(亦云抄) 福壽寺如理」(CBETA, T55, no. 2181, p. 1144, a4)。

(西京,福壽寺沙門「如理」集)《成唯識論疏義演》卷8:「(清辨…)遂言:『彌勒未成佛,有妻子,與我相似,不能決我所疑。待當來下生成佛,方就決疑也。』遂欲留身久住。於石觀世音菩薩像前,七日七夜不食,至心求見觀音。滿七日已,即觀音菩薩於石中忽然現身,語清辨言:『仁者作此慇懃,至心求見我者,欲何所求?』清辨言:『人命危脆,不得久住。今欲得留身久住,見彌勒當來成佛,決所疑。今觀音菩薩有何方法,令我身久住?』觀音言:『汝若欲得見彌勒,當廣發願生彌勒天宮,親見彌勒,請決疑,可不善也?』清辨白:『願不可改,志不可移。願留此身,待見彌勒佛。』觀音言:『向阿修羅處中。』即窟令開,開已,遂告諸人曰:『若欲得留此身者,可入此窟。』當時唯有六人同入,(入)已,窟門還閉。清辨既是惡趣空,故不能善修。有說:『清辨當時歲二十八也。』」(CBETA, X49, no. 815, p. 723, a7-20 // Z 1:79, p. 245, a1-14 // R79, p. 489, a1-14)

3 則留言:

  1. 《台語與佛典》版主按語:值得思考的是,歷代佛教文獻都是記載彌勒菩薩應該在「覩史多天 Tāvatiṃsa 三十三天」,不應該在地下洞穴的「龍宮(蛇穴)」,印度當年居然接受這一個差異,確實令人迷惑。
    ======================
    《西域记》中明明就是说清辨去洞里待弥勒出世,哪里说过弥勒在洞里了?!

    回覆刪除
  2. to notwind,

    "待見" 這部分我在敘述時沒注意到, 是我的疏失, 謝謝您的提醒.

    ben

    回覆刪除
  3. To Notwind,

    因為你的提醒,我們才去找新的資料,已經補充上去了。
    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