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問題在那裡?談「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1

483

「啥貨」、「狗蟻」、「尻脊」、「散凶」、「心適」、「改薰」、「散赤」,這不是猜謎題目,不過「散凶」代表貧窮,足足讓我猜了十五分鐘才猜出來,真是「心適」。

平心而論,一本《辭典》總有一些瑕疵,大家不該讓,「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的辛苦工作者感到灰心、寒心,我認為編得不錯,也用上了網路交互查詢的特色,更能查漳泉口音的差異,我認為該給教育部掌聲,而不是鄙笑或責難!

那麼,「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的問題在那裏?

在台語圈子裡,要進行的工作有「標音」、「正字」、「釋義」、「讀古文(含詩、詞、曲)」、「寫今文」、「台語教育」、「田野調查」、「台語地圖」等等。

這個問題出在「正字」不當,完全外行。

這才是教育部在「正字」所產生的問題而已,可見對整個「台語研究」的議題,既需見樹,也要見林,教育部應該整合各台文研究所的專家,加速上述各項工作。

在《自由時報》指出的例子中,有一些「詞條」像是自己在「翻譯台語」。與其「翻譯」,倒不如直接寫「台文」。

基本上「正字」,要先分辨「詞彙」的語源,才能就「古音」、「古義」去找到此一詞彙的根源,版主發現有些字詞,在此一部落格已經公布過「標準答案」了,這代表主事諸公根本就不看此一部落格,讓版主的自尊心大受打擊。

以「改薰」來講,應該先標音「kai2-hun1」,其次應該知道「戒」有「kai2」的讀音,「煙」有「hun1」的讀音,因此「戒煙」兩字就可,不用「無事生事」,再去創造個「改薰」。

台語正字有四個原則:

1. 「盡最大可能用字與現行『台灣國語』接近,如此對學生不會造成認字與學習的困難。(例如學生不用額外去記「戒掉抽煙的習慣」,『台灣國語』為「戒煙」,台語為「改薰」)。

2. 不要用僻字、錯字、白字,例如「蟾蜍」,《辭典》寫「螿蜍」,這有兩個問題,一是介紹新字讓學生去記,二「螿」是「寒蟬」,與「蟾蜍」可以說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如果要把「蟾蜍」寫成「螿蜍」,那麼這本《辭典》要把「屋簷」寫成什麼?《辭典》寫成「簾簷」,這裡可以保留「簷」字,那邊為何不能保留「蟾」字?如果學生讀到「劉海釣金蟾」,他們會知道就是《辭典》裡的「螿」字嗎?又如《辭典》將「蒼蠅」寫作「胡蠅」,版主不知道「蒼蠅」既不從胡人來為何要姓「胡」,應該是「烏蠅」,「烏」者「蒼」也。只是有些字會產生「變音走調」而已。

3. 字的判讀要有文獻的根據,此一根據要「形、音、義」吻合。《辭典》將「蟬」寫成「(虫奄)蜅蠐」,「(虫奄)」是蝴蝶,「蜅」是小蟹(或蛤),「蠐」是「金龜子的幼蟲」,你真的要把蟬(am1-poo1-tse5)寫成「(虫奄)蜅蠐」嗎?可是我們中部與南部叫「蟬」作「ham2-koo1-tse5」又怎麼辦?這樣的「正字」確實有待商量!

4.  要留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不懂的台語詞彙不要「牽強附會」去安一個「字」 。如「散凶」,我猜,主事者是要寫「san3-liong5-lang5 窮良人」。其實「窮 san3」的本字有待研究,不需強派一個字給這個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就是「教育部的教育原則」之一嗎?

商羯羅的梵書(Brahman of Sankara)  2011年4月28日下午 2:59   提到...

台語(閩語)本來就還有很多的問題...
幾年下來大致有2類:

一類是像版主講的「無事生事」,不知強以為知!這種人批評與被批評者都有,掰用「胡蠅」的人固然過頭,但像林紹良以為「狗蟻」萬萬不可的也是。

那麼「魚狗」既不是魚、也不是狗;而章魚更不是魚,有一定的標準嗎?

以前去台北市當評審,遇過一位前輩(愛倚老賣老的也不少)就堅持「照起工」要用「照紀綱」才對。看到紀綱我直覺得八股!真是發揮中文系望音生義的專長!

另一類是無視於地方的差異與傳統的強大力量。像遇過有一位高雄的前輩,就一定要人家把「播種」說成「報田」才對,不能用北部很常用的「布田」。

他以為廣播的「播」念「報」;所以播種也要念「報田」。

我倒以為「播」的是「種」,不是「田」!而我們說的「布田」是指「插秧」!把秧苗整齊的「布置」在田裡。「布田」有何不可??

還有目光如豆的一直要人家把「危險」的「危(ui)」念成hui;不然就一定錯!

那個h(喝)音那裡來?她說是字典寫的(!!!)

台語是我的母語,但是它還是很多很麻煩的地方!失傳或沒了就沒了!不承認也不行。

=========================

以下引自《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26/today-life13.htm

官方閩語辭典 民團指用字有爭議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猜一猜,這是什麼意思?「啥貨」、「狗蟻」、「尻脊」、「散凶」、「心適」。依教育部頒訂的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狗蟻」是「螞蟻」、「尻脊」是「背部」、「散凶」是「貧窮」、「心適」則是「有趣」的意思。

教部召開公聽會全面檢討

教育部從九十六到九十八年分三批陸續公布了官方版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七百字,但官方用字卻屢遭民間台語研究團體質疑;教育部今天將召開公布閩南語用字辭典之後首次公聽會,由研訂小組召集人、台師大華文所教授曾金金主持,全面檢討首部官方版閩南語辭典。教育部國語會執秘陳雪玉表示,如果民間建議的用字有根據或更適當,教育部會作為未來修訂正式版本的參考。

台中市海洋台語文研究學會理事長林紹良認為,至少有一成要檢討修訂,才不會被誤用在小學閩南語課本中,誤導小學生學習不正確的閩南語用字。

林紹良舉例,螞蟻非哺乳類動物,但教育部公布的閩南語用字是「狗蟻」,文意完全不通,建議應改成「蚼蟻」;又例如公公婆婆,若依傳統古漢字,公公應寫成「唐官」、婆婆應寫成「唐家」,至少代表了文字的歷史淵源,教育部卻單取發音相近,把公婆變成了「大官」、「大家」,讓人啼笑皆非。

七百個推薦字 四百個待商榷

桃園社大劉志鴻表示,教育部的選用原則和過程都待商榷,教育部以統計資料為基礎,然後以投票方式「推薦用字」,這不是學術研究該有的態度,所有借音字或諧音字的字義,不得不同於漢字的字義,至今教育部發布的七百個推薦字,至少有四百多字有待商榷,例如貧窮的閩南語用字竟是「散凶」、赤貧則是「散赤」等,有爭議的用字竟貿然推行到學校教學及編成辭典,非常荒謬。

立委管碧玲表示,語言採集成文字,要注重其「原始意涵及歷史淵源」,而非採用音譯法即可,音近但無意義,日本人也曾編過日台辭典,取原始意義建立文字資料。

2 則留言:

  1. 建議: “ 待商榷" 的400個台語字應以 羅馬 或 台羅 拼音列表. 漢字可以和拼音同時使用, 類似日文漢字/假名夾雜, 不亦美乎.
    勉強找ㄧ些不倫不類的字充數,這班官員未免太懶了.

    回覆刪除
  2. 台語(閩語)本來就還有很多的問題...
    幾年下來大致有2類:一類是像版主講的"無事生事",不知強以為知!這種人批評與被批評者都有,掰用"胡蠅"的人固然過頭,但像林紹良以為"狗蟻"萬萬不可的也是,那麼"魚狗"既不是魚也不是狗;而章魚更不是魚.有一定的標準嗎?

    以前去台北市當評審,遇過一位前輩(愛倚老賣老的也不少)就堅持"照起工"要用"照紀綱"才對,看到紀綱我直覺得八股!真是發揮中文系望音生義的專長!

    另一類是無視於地方的差異與傳統的強大力量.像遇過有一位高雄的前輩,就一定要人家把"播種"說成"報田"才對,不能用北部很常用的"布田".
    他以為廣播的"播"念"報";所以播種也要念"報田".
    我倒以為"播"的是"種",不是田!
    而我們說的"布田"是指"插秧"!把秧苗整齊的"布置"在田裡."布田"有何不可??

    還有目光如豆的一直要人家把"危險"的危(ui)念成hui;不然就一定錯!
    那個h(喝)音那裡來?她說是字典寫的(!!!)

    台與是我的母語,但是它還是很多很麻煩的地方!失傳或沒了就沒了!不承認也不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