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法句經讀書會》2---2011.1.5

P1110871

時近年關,有些學員要忙著過年。

就此暫停,收拾書包過年去了!

雖誦千言,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意。

雖誦千,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可得道。(〈述千品〉第十六)

1. 漢傳《法句經》:

A. 《法句經》(T04, no. 210, p. 559),[三國吳、維祇難,支謙譯],<圓光寺印經會>。

B. 《法集要頌經》(CBETA, T04, no. 213, p. 777),[北宋、天息災譯]。

C. 《出曜經》(CBETA, T04, no. 212, p. 609b),[符秦、竺佛念譯]

D. 《法句譬喻經》(CBETA, T04, no. 211, p. 575,b)[西晉、法炬、法立譯]

巴利《法句經》:

E. 《真理的語言》,[英譯Thera Nārada;英譯中:台灣、釋淨海],<正聞出版社>、<德州玉佛寺版>。

F. 《南傳法句經》,[民國、釋了參],譯自巴利文,<向覺雜誌社>。

G. 《法句經故事集》,[英譯Dhammananda;周金言譯],<佛陀教育中心>。

H. 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法句經》,[高雄元亨寺]。

存世《法句經》版本:1. 漢譯2. 巴利3. 犍陀羅語4. 巴特那5.西藏譯 6. 敦煌偽《(大乘)法句經》

《法句經》卷1〈12 華香品〉:

「孰能擇地,捨鑑取天?誰說法句,如擇善華?

學者擇地,捨鑑取天;善說法句,能採德華。」(CBETA, T04, no. 210, p. 563, a23-25)

印順法師認為:

「新譯四四頌:『誰征服地界,閻魔界天界』?舊譯作:『孰能擇地,捨鑑(應作監,即監獄)取天』?征服,舊譯為擇,即抉擇……錫蘭的解說為『如實了解』,這是一樣的。罽賓所傳,地為愛欲;錫蘭傳者,以地為自己,以閻魔界為四惡趣,以天界為人及六欲天,意義都不明顯,妥貼。原來《阿含經》中,佛不一定說五趣、六趣,每以現生人間為本,使人了解何善何惡,不致下墮於地獄,而能上生於天趣。所以,征服地界,即人類如實了解,而能自主的(不為他轉,即征服意)離地獄而生天。地,是大地人類;監──閻魔界是地獄;天即三界諸天。這如下頌所說,唯有(人間的)『有學』(依有部說,頂位或忍位即能決不墮落),才能決定的於來生不墮地獄而生天趣。這豈非文從義順!學派的解說,可能為一是一非的,也有可以兩存的,也有應該再為確訓的:這又是一例。」

此一偈頌,相當的《法句經》為:

“ko imaṃ pathaviṃ vicessati,

Yamalokaṃ ca imaṃ sadevakaṃ,

Ko dhammapadaṃ sudesitaṃ.

Kusalo puppham iva pacessati.”

在巴利《法句經》是把「地界」、「閻魔界」、「天界」作為“vicessati”的受詞,只不過此一動詞“vicessati”,Nārada長老與了參法師譯為「征服 conquer」,在別處是譯為「審查 investigate」。

漢譯的不同譯者,如《法句經》的支謙、《法句譬喻經》的法炬與法立,《出曜經》的竺佛念與《法集要頌經》的天息災都把此一動詞(不一定是“vicessati”)翻譯為「選擇」,應該算作是南北傳的差異吧!

《一切經音義》卷76,引玄應的《眾經音義》作:

捨鑑(又作『鑒』,同。古儳反。《廣雅》:『鑑,照也;鑑謂之鏡,所以察形者也』)。

可以看到這個抄寫訛誤早在玄應之前就已經存在,字學大師玄應僅就字義作詮釋,並未從經義作解析。

總結此偈頌,建議為:「孰能擇地,捨監取天?誰說法句,如擇善華?「學者擇地,捨監取天;善說法句,能採德華。

《法集要頌經》相當的偈頌可譯作為參考:

何人能擇地?捨地獄取天,惟說善法句,如採善妙華。

誰能與諸天一起審視這個地界與閻羅界?

誰能了解善說的法句,如同善巧的人摘取花朵?

「有學」能與諸天一起審視這個地界與閻羅界,

「有學」能了解善說的法句,如同善巧的人摘取花朵。

《法句譬喻經》卷1〈12 華香品〉:「昔佛在舍衛國,國東南海中有臺,臺上有華香樹,樹木清淨。有婆羅門女五百人,奉事異道意甚精進,不知有佛。於時諸女自相謂曰:「我等稟形生為女人,從少至老為三事所鑑不得自由,命又短促形如幻化當復死亡。不如共至華香臺上採取香華,精進持齋降屈梵天當從求願,願生梵天長壽不死,又得自在無有鑑忌,離諸罪對無復憂患。」即齎供具往至臺上,採取華香奉事梵天,一心持齋願屈尊神。於是世尊見此諸女雖為俗齋,其心精進應可化度,即與大眾弟子菩薩天龍鬼神,飛昇虛空往至臺上坐於樹下。諸女歡喜,謂是梵天,自相慶慰得我所願矣。時一天人語諸女言:「此非梵天,是三界尊,號名為佛,度人無量。」於是諸女前至佛所,為佛作禮前白佛言:「我等多垢今為女人,求離鑑撿願生梵天。」佛言:「諸女!快得善利乃發此願。世有二事其報明審,為善受福、為惡受殃。世間之苦、天上之樂,有為之煩、無為之寂,誰能選擇取其真者?善哉諸女乃有明志。」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孰能擇地,捨鑑取天,誰說法句,如擇善華。

學者擇地,捨鑑取天,善說法句,能採德華。

知世坏喻,幻法忽有,斷魔華敷,不現死生。

見身如沫,幻法自然,斷魔華敷,不現死生。」

於是諸女聞佛此偈,願學真道為比丘尼,頭髮自墮法衣具足,思惟寂定即得羅漢道。」(CBETA, T04, no. 211, p. 584, c6-p. 585, a5)

《出曜經》卷19〈19 華品〉:

「孰能擇地,捨鑑取天,唯說法句,如擇善華。

如來所以演此偈者,欲以生言致難,然無能致詰者。佛還自說,孰能擇地,捨鑑取天,唯說法句,如擇善華。佛以偈報曰:

「學者擇地, 捨鑑取天,善說法句,能採德華。」

學者擇地者,所謂向阿羅漢。云何名為地?所謂地者,愛種是也。學者執信擇選善地,除愛根本自致成道,是故說,學者擇地也。捨鑑取天者,學人修行,從此世間上至諸天,披求愛本永斷無餘,天龍鬼神八部將軍,其有愛者皆能除斷,是故說,捨鑑取天也。善說法句,能採德華者,句身味身分別義理一一剖判,以無礙智解諸縛著,猶如學人採致眾華以為鬘飾,賣既得價,觀者無厭,善說法句亦復如是,敷演玄微廣採眾妙,是故善說法句也。」(CBETA, T04, no. 212, p. 708, b28-c16)

(雜阿含788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何等為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若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見,謂邪見。邪見者,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譬如苦果,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一切悉苦。所以者何?以種苦故。如是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不愛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見者,謂邪見。邪見者,能起邪志,乃至邪定。是名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

何等為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若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譬如甘蔗蒲桃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彼一切味悉甜美。所以者何?以種子甜故。如是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者,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是名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間出世間亦如是說,如上三經亦皆說偈言:〔

鄙法不應近,放逸不應行﹔不應習邪見,增長於世間﹔

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阿含部2>>p.204.2 ~ p.204.3)

(此偈為『巴利文〔法句經〕(世俗品第十三,第167頌):〔莫從卑劣法,莫住於放逸,莫隨於邪見,莫增長世俗。〕』與『支謙譯〔法句經〕(教學品第二,第四頌):〔正見學務增,是為世間明﹔所生福千倍,終不墮惡道。〕』了參法師言,錫蘭注釋家以〔增長於世間〕為〔輾轉於輪迴〕之意。兩者句意大體相同,第三句出入較大。

第二偈在巴利文與此經對應的經為增支部A.10.104 Bija 種子﹔小部尼柯耶〔法句經〕無此頌。)

法句譬喻經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佛告諸比丘:〔當勤修道除棄陰蓋,心明神定可免眾苦。〕有一比丘志不明達,飽食入室,閉房靜眠﹔愛身快意,不觀非常,冥冥懈怠,無復晝夜﹔卻後七日其命將終。佛愍傷之,懼墮惡道,即入其室,彈指覺曰:〔

1 咄起何為寐,螉螺蚌蠹類﹔隱蔽以不淨,迷惑計為身。

2 焉有被斫瘡,心如嬰病痛﹔遘于眾厄難,而反為用眠。

3 思而不放逸,為仁學仁跡﹔從是無有憂,常念自滅意。

4 正見學務增,是為世間明﹔所生福千倍,終不墮惡道。〕

比丘聞偈即便驚寤,見佛親誨,加敬悚息,即起稽首為佛作禮。佛告比丘:〔汝寧自識本宿命不?〕比丘對曰:〔陰蓋所覆,實不自識也。〕佛告比丘:〔昔維衛佛時,汝曾出家,貪身利養,不念經戒,飽食卻眠,不念非常。命終,魂神生螉蟲中。積五萬歲壽盡,復為螺蚌之蟲,樹中蠹蟲各五萬歲。此四品蟲生長冥中,貪身愛命,樂處幽隱,以冥為家不喜光明,一眠之時百歲乃覺,纏綿罪網,不求出要。今始罪畢,得為沙門。如何睡眠不知厭足?〕於是比丘重聞宿緣,慚怖自責,五蓋雲除,即得羅漢。

出曜經(卷六) 無放逸品第四下

〔正見增上道,世俗智所察﹔更於百千生,終不墮惡道。〕

〔正見增上道〕者,諸有分別邪見根原永捨離之,正使前人化作佛形,其人前立演說顛倒謂為正法,持心堅固終不承受。何以故爾?以其正見難沮壞故,正使弊魔波旬及諸幻士化若干變來,恐善男子不能移動其心,倍修正見,意不移易,此是世俗正見非第一義。是故說曰〔正見增上道,世俗智所察〕也。於百千生者,如佛所說:〔吾未曾見行正見人,於百千生墮惡趣者,吾未聞也。〕所生之處賢聖相遇,亦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中。是故說曰〔於百千生,終不墮惡道〕。

[坐禪三昧經](T15.280a-9)如佛說法句中:[世界正見上,誰有得多者﹔乃至千萬歲,終不墮惡道。]是世間正見是名為忍善根。

[在般涅槃的四個月前,佛就公開宣佈自己入滅的日期,眾多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聽了之後非常傷心,不知道該怎麼辦,只是緊緊追隨在佛身邊。阿塔達塔比丘卻不去見佛陀,反而下定決心要在佛涅槃前證得阿羅漢果,他就努力精進禪修。其他比丘不明白他的心意,卻帶他去見佛陀:[世尊,阿塔達塔比丘不像我們那麼敬愛尊重你,他以自我為中心,自行其是。] 阿塔達塔恭敬地解釋,他對佛陀最崇高的頂禮就是在佛陀入滅前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聽了,讚嘆阿塔達塔比丘,並且告訴其他比丘:[敬愛尊重佛陀的人應該像阿塔達塔一樣。你們來見我,並不表示對我的敬愛尊重,只有信受奉行我教誨的法,才是真正尊崇我。]

《雜阿含930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毘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眾多羽從,狂象、狂人、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

佛告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

摩訶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順輸。」

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CBETA, T02, no. 99, p. 237, b21-c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40:「時阿難陀與諸苾芻在竹林園。有一苾芻而說頌曰:「

若人壽百歲,不見水白鶴;

不如一日生,得見水白鶴。」

時阿難陀聞已告彼苾芻曰:「汝所誦者大師不作是語。然佛世尊作如是說:「

若人壽百歲 不了於生滅

不如一日生 得了於生滅

汝今應知,世有二人常謗聖教:

不信性多瞋 雖信顛倒解 妄執於經義 如象溺深泥

彼當自損失 由其無智慧 邪解聽無益 如毒藥應知

是故諸智者 聽已能正行 煩惑漸銷除 當得離繫果。』

彼聞教已便告其師。師曰:『

阿難陀老闇 無力能憶持 出言多忘失 未必可依信。

汝但依舊如是誦持。』時尊者阿難陀覆來聽察,見依謬說。報言:「子,我已告汝,世尊不作是說。」時彼苾芻悉以師語白尊者知。尊者聞已,作如是念:『今此苾芻我親教授,既不用語。知欲如何?假令尊者舍利子、大目乾連、摩訶迦攝波,事亦同此。彼諸大德並已涅槃,如來慈善根力,能令法眼住世千年。』乃傷歎曰:『

尊宿已過去 新者不齊行 寂慮我一身 猶如殼中鳥

過去親皆散 知識亦隨亡 於諸知識中 無過定中念

所有世間燈 明照除眾闇 能破愚癡惑 此等亦皆無

所化者無邊 能導者但一 如野孤制底 殘林唯一樹。

時具壽阿難陀告奢搦迦苾芻曰:『尊者大迦攝波以世尊教付囑於我,已般涅槃。我今轉付於汝而取滅度。」(CBETA, T24, no. 1451, p. 409, c26-p. 410, b3)

《法句經》卷1〈16 述千品〉:「若人壽百歲,不知成敗事,

不如生一日,見微知所忌。」(CBETA, T04, no. 210, p. 564, c12-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