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再談台語的「有音無字」

ap_20080202125640109

雖然1980年代以後,已經比較少人提出「部分台語有音無字」的主張,但是,這不表示此一問題已經解決,我在自己的部落格合法地放肆說一些自己的見解。

「有音必有字」,這個說法有一點漢文化的偏狹觀點,也就是認為「有台語讀音必定有漢字對應」。如果解讀成「有台語讀音必定有拼音字對應」,這就不成問題,你說,那一個台語用詞,有音卻拼不出來呢?

語言學家認為當今的台語主幹的根源,是在漢朝末年從漢語分枝成為支流(主流稍後陸續分出「吳語」、「粵語」、「客語」等等),因此有「保存古音、使用古代罕用字」(如「雞(虫*台)」(草蓆或母雞孵蛋的窩生出來的小蟲)、「訥訒」(沉靜,寡言少語)、「飯篱(廚房裡撈飯的工具)」、「補破鼎」)的現象,但是在古中國,不是每個音都有字,例如歷史上紀錄的「越人之歌」是純粹記音,而非有漢字對應,現在的出土文物,不管是吳王闔閭、夫差,或是勾踐,在出土器物上的識別,記的音都不是漢字的「闔閭、夫差、勾踐」。

簡單來說,台語源自古漢語的部分,絕大多數有漢字來對應,大部分人找不到,並不代表它不存在,譬如「你和我(你甲我) li2-kah-gua2」,「謊言 hau1-siau5」。

台語有一些源自古代百越語(中國閩南地區的原住民)與近代台灣原住民語言的,就沒有漢字對應,例如說人喝醉酒的「瑪西瑪西」,講人頭殼壞掉的「趴戴」,也有一些是來自日文或日文化的外國語言,例如神氣(扭桌 gio2-toh4),吐司麵包(sok-phan2),水泥(康固力 khon7-hu1-li2),收音機(拉莉歐 la-li-o),螺絲起子(loo5-lai2-ba3)等等。

台語還有一些模擬音沒有漢字對應,如開門聲音的「inn-inn-wainn7-wainn7」,下雨下到「si-si-soop-soop」、說悄悄話的「tshi-tshi-tshu-tshu」。

台灣是多文化的混合,必須覺察出台灣中小學教育中不適當的漢文化沙文主義的不良成分來,才會有跨族群的互相尊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