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新竹市東城門與碑記

P1100182

以下此張明信片(約西元1920年)引自(此一部落格有很多台灣的老明信片,值得參觀):

www.taipics.com

508

新建淡水廳城碑記

鄧傳安

以下引自Tony 的部落格:

臺灣古典散文

http://www.tonyhuang39.com/page/t0055.html

509

淡水廳治距郡城三百里而遙。厥初環植刺竹為衛,故以竹塹名城。後又增砲臺於四門樓上。生聚日久,周遭皆居民,四門如故,竹塹已有名無實。夫民保於城,無城何恃以固?臺郡自南而北,若、若、若、若,或先或後並仡崇墉,獨淡水闕焉。道光六年,分類之擾, 淡水受害最後,而勢甚岌岌,賴制府孫公東來,克奏膚功;迨去疾既盡,即請建城垣,捐廉千金以勸輸將,得旨嘉許。時信齋李君慎彝臺灣令權同知篆,實肩其事。淡水民本好義,感信齋之實心保障,益赴功如 恐不及。經始於是冬之十一月,至九年之八月竣工。傳安前後治郡,與聞是役之詳,既已遹觀厥成,可無文以應信齋請耶?

考《春秋傳》,楚蒍艾城沂晉士彌牟營成周,功皆豫立,不愆於素。古今事勢不同,今南方城多用磚石,不似古之擇地取土、峙榦束板以築,則無所謂平板榦、稱畚築、物土方、議遠邇者,淡水其難其慎,而興斯役。欲求工堅,先期料實。料之大,無如磚、石矣;信齋念海外磚皆鬆脆,難以經久,內外兩面,易磚為石。石條釆自內山、石柱運自內地,難計程期,欲如內傳之畢事不過三旬得乎!

城周四里,計八百四十丈,即傳所謂計丈數、略基址也。基底掘深數尺,用石填實;然後層累而築,下既厚、宅更安矣。計城高一丈八尺、基寬一丈六尺、頂寬一丈二尺,即傳所謂揣高卑、度厚薄也。四里之城,約分一十二段,每段各派紳士督工。其自下而上,分為三層,石條與細石相間;砌至五尺,乃用長石一道為眉,內外如一,中用三合土、碎石層層堅築;至第三層乃磚石相閒。城面鋪磚,粘以石灰,不留罅隙。城垛共九百七十四座,砲臺之建如前。其縱橫曲直之布置,皆集群策而成。工用捐輸,皆屬殷戶司出納,不假手於在官,即傳所謂屬役賦丈也,所謂度有司、慮財用也。信齋相度有方,然戴星不常厥居。其朝夕巡視、諧協紳耆、獎勵工匠、並程功積事以稟承於信齋者,則為竹塹巡檢易君金杓信齋職在司馬,易君為其屬吏,殆傳所謂書以授帥而臨以成令者乎!

有城不可無池;城既畢,乃濠而橋其上,並為水涵以走潦水。向之竹今既為城,向之塹今復成濠。而又以其餘力,脩治內外道路皆平。城工於是無遺憾矣。 信齋非擅聚米畫沙之韜略也,惟是慮事必周、臨事必果,積誠所動,人自無貳、無虞樂於效命。故雖三年報竣,而人不以為遲;雖糜白金至十萬有餘,而人不以為費;雖聚紳 蓑城,嚴寒酷暑,無少暇豫,而人不以為勞;維億之費,出於官捐者十之二,餘皆取於士庶捐助,雖計畝輸粟、按船出算,而人不以為苛。蓋惟公,故溥師古而不泥古,詎僅無負上官之委任,並足副當宁之勤求矣。

地初闢,北路最為荒涼。其植刺竹為城之徐君治民,為設淡水廳之第三同知,尚僑寓彰化;至王君錫縉,乃自移治竹塹;承其後者,增設砲臺之楊君愚也。大約目南而北,無不如履虎尾,慄慄危懼。不謂六十年後,竟得苞桑之固、磐石之安若此。王君創建衙署於先、 信齋創建城垣於後,皆籍隸四川威遠,亦一異也。信齋已升通守,復以獲盜列薦簡;大工之竣,仍須優敘。行見入覲天顏,必得顯擢酬庸。民思舊德,雉堞即甘棠矣。

維時始終斯役者,署淡水同知事、今升噶瑪蘭通判、前臺灣縣知縣李慎彝四川威遠縣人, 嘉慶戊辰進士;署竹塹巡檢兼司獄事易金杓江蘇儀徵縣人。總其成,則在籍前署廣西柳州府事、候補同知林平侯,候選知縣進士鄭用錫等。襄厥事,則副貢生劉獻廷等;官海外者,前署臺灣鎮事、 金門鎮總兵官陳化成福建同安縣人;今臺灣鎮總兵官劉廷斌四川溫江縣人; 前臺澎兵備道、今陞陝西按察使孔昭虔山東曲阜縣人,嘉慶辛酉進士;今臺澎兵備道加按察使銜、兼提督學政劉重麟陝西朝邑縣人,廩貢生;前臺灣府知府、今升四川成綿龍茂徐鏞安徽桐城縣人,嘉慶己巳進士;今臺灣府知府、循例引見卸事鄧傳安江西浮梁縣人, 嘉慶乙丑進士;署臺灣府事、防同知王衍慶山東聊城縣人, 乾隆壬子舉人;例得備書。其樂輸姓名,書於另碑。

道光九年,歲次己丑,秋九月壬辰朔、二十七日戊午建。


鄧傳安,字鹿耕,號盱原,江西浮梁人。嘉慶十年(1805)進士,授福建羅源知縣。道光元年(1821)授閩縣令,未及一年,擢臺灣府北路理番同知。道光四年(1824),台灣北路發生械鬥事件,鄧以鹿港同知代理台灣府知府,會同參將黃其漢領兵至淡,平定亂事。鄧為政則以興學為先,曾捐金修復彰化文開書院。八年,以功陞臺灣知府,十年,陞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在臺近十年,著有《蠡測彙鈔》。

P1100202

新竹城門建於道光七年,道光九年(1829)完工,1895年日軍統治台灣以後,就把城牆拆了,只剩下東城門「迎曦門」。

今日的新竹市東城門,看來地面比此張明信片時高個四五十公分,橋已經不見了,護城河還保存著(如下圖)。

P1100185

明信片中的橋下,在蔡仁堅擔任新竹市長時(任期 1997-2001),改建為「新竹之心」,你可以在舊的東門護城壕的壕溝,仰望這將近兩百年的老城池(如下圖)。

P1100187

當初改建「新竹之心」時,想找回那一塊建城碑石,可是這塊石碑居然人間蒸發,無人知道它的下落(如下圖)。

P1100190

P1100191

最後,這一塊「皇清新建台灣府淡水廳城碑記」在新竹市動物園門口找到了。為什麼?因為陳玉焜市長(市長任期:1968-1973)把他刻上「囿苑宏規」四個字,作為動物園的標記,來彰顯他的政績。

P1100192

但是這下子可要遺笑百年了,把一百六十年的古蹟改刻為動物園的碑石,有可能被認為文化素養不高(如下圖)。這比陷害胡志強還可惡,因為台中市這樁翁奇楠命案,不管破案與否,頂多二十年,大家都忘光光,可能連胡志強是誰都不記得。可是那塊石碑擺在城門前面,歷史越久,石碑對台灣史來說就越珍貴,於是就會有人嘲笑這位把古蹟來翻刻新字的市長。歷史上,不會有人知道當時建議市長把名字刻在上頭的人是誰,可是市長名字就此永垂不朽…

P1100193

石碑立在新竹市東城門外,並且,陳玉焜市長的大名有精美的玻璃罩保護住。

P1100189

這石碑怎會刻「皇清新建台灣府淡水廳城碑記」呢?因為是清朝道光九年造的城門、城牆、城壕,所以刻「皇清」。雍正元年(1723),當時諸羅縣以北,以大甲溪為界,大甲溪以南屬「彰化縣」,大甲溪以北屬「淡水廳」,「淡水廳治」(縣府所在地)就設在竹塹,因為過於荒涼危險,所以歷任「淡水廳」的同知(縣官),都賴在彰化城裡,而不到竹塹就任(鳳山縣官(較早稱為「台灣縣丞」)也住在台南府城不去上任)。從1723到1759的淡水廳父母官,可就一直住在彰化城內。 

P1100196

碑記的第一段:「淡水廳治距郡城三百里而遙。厥初環植刺竹為衛,故以竹塹名城。後又增砲臺於四門樓上。生聚日久,周遭皆居民,四門如故,竹塹已有名無實」是不正確的,因為荷蘭人的航海圖畫的是 Tekam 社,意指此處平埔族社名為 Tekam,此一字的意義恐怕很難找到了。

這一附近,1751 年左右的閩客械鬥,造成客家族群退出新竹城外,同時閩客不通婚。也在這一城門,1895年的姜紹祖帶著民兵,從北埔走寶山水庫的路,從台積電廠房旁沿著寶山路,在現在新竹市麗池與動物園附近(當時稱為「枕頭山」)與日軍打了一戰,兵敗被俘自殺。吳湯興與當時清朝新楚軍的守軍,在此與日軍展開城門的爭奪戰。

這個城門也見證了新竹市的二二八事件,只是滄桑變化,世事難料。 

http://cult.nc.hcc.edu.tw/BUT12.htm

新竹縣之沿革

一八九五年五月底,日軍能久近衛師團,從台灣東北方澳底登陸後,一路攻佔基隆, 不費一兵一卒進入台北城。六月十四日台灣總督樺山資紀,統率文武部將入城,十七日舉行總督府開府典禮。
    此後,日軍一路南下攻略,途中遭遇到義軍頑強抵抗,六月二十一日進入中壢,隨即攻打新竹。新竹城知縣王國瑞,提督銜總兵吳光亮、新楚軍統領副將楊載雲,統率士兵約二千人。

   義軍有新埔胡嘉猷、北埔姜紹祖、二重埔鍾石妹,各率領團勇和義民,在大湖口(湖口)、楊梅壢、安平鎮,對日軍進行猛烈抗戰,但均失利撤守。
    日軍板井支隊長,因遭遇抵抗,從中壢變更路線,迂迴攻克竹北新社、新竹舊杜兩大防線,並分兵向東佔領金山面〈今之科學園區清大交大一帶〉,安置機關砲於高地,從東北包圍新竹城陣勢。
    六月二十二日上午日軍從東門城架雲梯攻入,知縣王國瑞和游擊廖裕勝見大勢已去,從北門城門〈今之北門派出所一帶〉出走,總兵吳光亮及義軍領袖吳湯興、吳鎮洸、陳澄元向南撤走。
    日軍防範義軍反撲,利用石磚城防禦設施,隊部指揮部設在西門潛園內,進行兵力部署。竹塹城外圍以客籍人士為主的義軍伺機武裝抵抗。竹塹城淪陷後的二個星期,七月七日北埔墾首姜秀鑾後人姜紹祖率領義軍數百人、鍾石妹從樹杞林(竹東)募義民軍二營駐紮二重埔.苗栗黃南球進入十八尖山。三支義軍互相呼應,伺機反攻新竹城。
    七月九日姜紹祖率二百名義軍,在鄰近枕頭山〈今公二公園〉下,黃娘盛宅第(學府路一帶)集結。日軍獲得情報,當晚包圍黃娘盛住宅,放火焚燒房屋,義民軍死傷甚多,不少人被俘。
    義軍領袖姜紹袒被俘,日軍在俘虜中尋找姜紹祖,許多義民都自稱姜紹祖,更傳有義僕杜姜冒名救主,但都遭殺害。姜紹祖不忍,而於七月十一日服毒死義。當年不過二十歲左右。姜紹祖殉難後,留下遺腹子姜振釀,即今之新竹國際商業銀行已故的第一任董事長。
    相較於台北城士紳引日軍進城,新竹城民面對異族侵入家園反應相當不同~前者不戰而降,後者奮力抵抗。師大教授吳文星的研究,說明兩地對日軍入侵反應不同的原因包括:
    桃竹苗(新竹州)地區以客家居民為主,向具尚武風氣,且距歐美商僑聚集的台北較遠,社會領導階層較不受外人左右,產生抗日念頭後,即義無反顧。其次是台北地區的富豪多屬商人,新竹州地區以地主出身為多,兩者對鄉土的情感不同。日軍登陸後,濫殺無辜殘虐不人道,台灣人因恐怖和亟思報復,認為非抵抗不行。
    日軍在新竹城的情勢底定大勢後,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七月三十一日從東門城進城,有四位地方士紳和官員代表迎接北白川宮,潛園爽吟閣為其行館。民國七年興建新竹神社,殖民政府為紀念北白川宮,將潛園內的爽吟閣遷移到新竹神社,即今安置偷渡客的大陸人民處理中心下方,遺址在光復後遭人佔用,如今只剩下四柱。(轉載自88/08/17中國時報潘國正)

512 

距離東門城不遠處,遙遙相望的是新竹火車站,建築師據說是不願當皇族而願當單身漢的明治天皇的庶子,他留學德國,最後在台灣度完一生,終身未婚。

2 則留言:

  1. 新竹神社60年前彩色照片,駐新竹美軍顧問團高階軍官兒子(安有仁)拍攝,
    網址:http://mirach.lunarpages.com/~taipe2/index_files/Page877.htm

    回覆刪除
  2. 版主您好:
     您文中提到「荷蘭人的航海圖畫的是 Tekam 社」,不知道是哪一份地圖?謝謝!

    許嘉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