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冷板凳(版友):淺談「台文的拼音方法」

P1090088

目前台文的拼音方法,有最早期教會使用的「教羅」(教會羅馬拼音法),後來改進為「台羅」(台文羅馬拼音法)。

台文的拼音方法最早源於教會使用的「教羅」,台灣的教羅有前後兩支。最早的台灣語文拼音是荷蘭傳教士開啟。荷蘭新教主張以當地的語言傳教,因此 1636 年在新港社開辦台灣第一所學校時,就是教導原住民以拉丁字母拼寫母語,並編輯新港語的教義問答、祈禱文和翻譯聖經對原住民傳教。現存最晚的新港文書是份 1813 年的契約。在荷蘭人離開台灣150 年後,仍然有人繼續使用荷蘭人所教導的羅馬字,可見荷蘭人留下來的新港文影響力極深。

最早的漢語教會羅馬字方案為 1815 年馬禮遜在馬六甲開辦的英華學院所擬定。後來用在中國各地的傳教上。並用於幫助傳導士學習各地語言、翻譯聖經與教導信徒讀寫。

雖然在 1860 年簽定天津條約前就已經有傳教士在台灣傳教,但教會羅馬字第二度傳入台灣主要還是始於 1865 年後基督教長老教會馬雅各醫師與馬偕醫師的推廣。教會並於 1885年 7月引進了台灣的第一台新式印刷機,出版了台灣第一份報紙,以教會羅馬字書寫的「台灣府城教會報」。足足領先中國 15 年。

教會羅馬字廣為台灣人民接受,使用範圍並未侷限於長老教會的信徒。台灣清治時期末年,極盛時擁有數十萬人的讀者人口(酒井亨 2003),大部份使用羅馬字的人並不是教徒。當時台灣人慣稱文言文為孔子字,以北京官話書寫的為唐人字,而教會羅馬字主要書寫日常使用的白話,因此稱又稱教羅為白話字。

教羅在台灣的衰退是由日本和中國國民黨主導。在殖民主義下,兩個政權分別打壓羅馬字和母語的使用。日本政府希望以片假名取代羅馬字。台灣文化協會的蔡培火向日本台灣總督府所申請設立的白話字研習班,反而遭警方以暴力方式鎮壓。為達成皇民化,日本總督府甚至以妨礙「國語運動」為由,強迫台灣教會公報停刊。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黨延續日本殖民政策,對羅馬字和母語進行打壓。並希望以改造過的注音符號取代羅馬字。 1969 年政府禁用羅馬字。甚至查禁台語和泰雅語的聖經。

羅馬字與母語教學沈寂許久,解嚴後開始出現生機。此時出現拼音法上不同的意見。主要原於設計出發點的不同。


一、目標族群擴大

白話字在台灣訓化已久,漸漸演變成不完全反應讀音的文字形態。但是新的系統往往希望兼顧台灣島內各種語言,客家話、原住民語等,產生了更精確反應發言的需求。TLPA 開始的 oa->ua oe->ue,就是因應這種需求。李登輝時期主導的通用拼音,和後來的台灣羅馬拼音,即是希望融合台灣主要漢語系統的標音。


二、拉丁字母發音的來源不同

教會羅馬字一開始的發音是以拉丁文為主的,和現在的國際音標較吻合。隨著時代變遷,許多新的羅馬字方案變從英語為出發點。


傳統教羅和台羅採用 通用拼音採

台教羅/IPA/例字 通用/IPA/例字

p /p/ 邊 b /p/ 邊

ph /pʰ/ 頗 p /pʰ/ 頗

b /b/ 文 ph /b/ 文


是兼顧國際音標比較國際化,還是僅兼顧英文較國際化?現今通用拼音名存實亡,似乎不用再爭了。


三、電腦書寫方便性

早期電腦剛開始普遍時, Unicode 還沒制定出來。造成電腦系統難以兼容各種語言與符號。傳統的教羅有一些 ASCII 沒有的符號。如 o· 、ⁿ 、和調號。因此 1990 年代初期制定的新拼法往往避免使用這些符號,以便電腦書寫。比如早期 TLPA o· -> oo、ⁿ -> nn、調號直接以阿拉伯數字標明就是出自電腦書寫的考量。隨著 Unicode 的普及,未來羅馬字系統應該以閱讀簡易性為主要考量,而不用再以電腦書寫方便性為主要考量。

2000 年民進黨主政時期推廣國民黨發展的通用拼音,意外的遭到國民黨出自意識型態攻擊,國民黨放棄自行開發的通用拼音,反要求採用中國的漢語拼音。但是漢語拼音本身和台灣慣用的華語有 25% 以上不相容。差異絕不止於拼音符號不同而已,許多普通話和台灣華語讀法上就有根本的不同。造成為台灣華語訂作的通用拼音名存實亡是件奇特的事情。

政黨第一次輪替後開始重視母語教學,開始編輯母語教科書後大家才發現沒有一套台灣通用的羅馬字成了母語教學的阻礙。因此教育部開發了台羅拼音。台羅拼音將各種拼音的結色截長補短。整理出和教羅差異小,和國際音標較吻合,能夠通用在台灣各種母語上。


台羅和教羅的主要差異:

聲母

台羅 教羅 IPA 例字

ts ch ts 曾

tsh chh tsʰ 出


韻母

台羅 教羅 IPA 例字

ua oa ua 哇

ue oe ue 椏

ing eng iŋ 英

ik ek ik 直


台灣拼音文字沿革

400


台文的規格除了上面提到的互相極為類似的台羅(TL)、教羅和
白話字(POJ)、台語通用拼音(DT)、TLPA、TLPA 改良式之外。還有差異甚大的台語現代文(MLT)和延伸出的普實台文(PSDB)、和讓人無言 的兩種改造注音符號,朱兆祥的台灣方言音符號(EB)、和楊青矗的改良方言符號(MEB)。

台語現代文是日治時代,台南人林繼雄因受到日籍老師譏諷而創造出來的書寫方式。建立在教羅上,和其它羅馬字最大的不同在於用拉丁字母取代聲調。近代學者改良 MLT 而設計出普實台文。但是不同韻母必須配合不同套的聲調字母,提高了複雜度也較難學習。聲調字母必須外在母音後面,使得聲調字母夾在字的中間,也造成閱讀上的困難。好比「講」台羅為 kóng,普實台文為 karng,以 r 代表第二聲。當聲調字母夾藏在整篇文章裡,對初學者來說並不易閱讀。

而改造注音符號的台文符號只能標音,難以書寫,部份符號過於類似難以閱讀,為了強湊三個符號拼完一音原則,多加了許多無謂的符號。若是要在電腦上輸入在原本 42 個注音符號鍵之外,根本無法擠進另創的 21 個方言音符號。最後還是得用羅馬字才能在電腦上輸入。個人覺得是企圖抹殺台文書寫的工具。在電腦上ㄗㄨㆩˋ ㄧㆫ˫、 tsúaⁿ-iūⁿ 比較好讀?也許大家看法不一樣,但是不論電腦輸入和學習上,羅馬字都簡單許多。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i/iunn-ungian/hui-hanji-phengim.htm

P1090089

P1090090

P10900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