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周婉窈教授:「夷洲」和「流求」

40
以下引自
http://enews.url.com.tw/south/56491
南方電子報
2010-02-08 23:17:00/ 報主:南方電子報
以下稱呼的委員,是指「高中歷史98課程綱要修訂小組」成員。
周委員婉窈:
  1. 因為有一次王先生用了我們1/2多的時間,所以今天容許我多花時間來說明,就中國文獻來說,王先生的甲案所講的是這個問題,但我想我們必須訴諸專業,這是一個最爭論的問題,爭論的是並不是說就是臺灣。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是有講到夷洲的問題,但這份材料非常短,因為有三樣史料,我用我自己的論文來講,我們看一下就是96頁的地方(當場發給委員本人論文〈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第96-97頁)。《臨海水土志》我有做過分析,但請先看96頁的地方。《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說:「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所以他們是到了夷洲,然後得到了數千人,不曉得他怎麼得到的,「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2. 接下來的史料是關於《臨海水土志》,其實我也有討論,但是我們先不管。接下來就是大業元年的隋書,我也帶來了。
王委員曉波:吳書裡面應該有兩個部分討論到。
周委員婉窈:那個我也有處理,但我今天沒有把全文帶來。像《隋書》,我們今天只是講一個回歸專業的問題,像這《隋書》大業元年,內容其實講很多,我這裡就只舉這個,我想請林老師幫我念,我心跳得好快。(註2)
林委員秀蓉:大業元年,海師何蠻等,每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希,似有煙霧之氣,亦不知幾千里。三年,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因到流求國。言不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帝遣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夫張鎮州率兵自義安浮海擊之。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鼊嶼,又一日便至流求。初,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稜擊走之,進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
周委員婉窈:
  1. 謝謝林老師。剛剛講《臨海水土志》,各位看我這一頁的最後,我是有討論的,但是我沒有全文帶來。各位,《臨海水土志》的本文已經逸失了,我今天要講的是這個爭論,夷洲和流求是不是臺灣,這是130年的爭論啊!像梁嘉彬先生他認為是琉球,有人認為是臺灣,但就是一個爭論,我們不能把130年的爭論,到現在完全都沒有定論,當成史實,寫入教科書中。由於中國史也是全世界顯學,很多漢學者都加入,而且開始是一個法國的漢學者先引起,然後曹永和先生也加入,到現在連日本也加入爭論,都沒有解決,是一個有爭論的內容。假如我們可以把有爭論的內容放進去,我想可以,但是要寫這件事是有爭議的。
  2. 還有王委員您說要促進臺灣跟中國的友好關係,我覺得這個文獻剛好適得其反,為什麼呢?我們來看夷洲,「但得夷州數千人還」,我們不曉得實際情況,因為這個文獻很短,其實吳書裡寫得很短,實在是有點像一個孤立的史料,我們知道歷史上有些文獻,是孤立的,沒辦法有別的東西來驗證,這個時期寫韓國、日本,都有其他史料可以比對,這個就沒辦法,基本上是一個孤立的文獻。這條寫得很簡單,寫到了夷洲,「但得夷洲千人還」。我們不曉的他怎麼得到的,也可以說我們早期有臺灣原住民到了吳國,假如夷洲,我要再提醒在座的教授老師們,假如這個夷洲指的是臺灣──但是從來沒有定論,因為資料實在是不夠──,那麼,這樣的關係,不是好的開始。
    另外,我們看這隋書那更慘了。那時這個陳稜將軍,陳稜「擊走之,進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其都是講流求的都城,頻戰皆敗,這個其實不是說陳稜頻戰皆敗,是說每戰都打敗對方,然後陳稜「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這是用擄掠的。「載軍實而還」,把他們搶劫一空而還,「自爾遂絕」,從來就沒有再交往了。教科書是可以寫,但是要寫就要這樣寫。
  3. 我這樣回答,王先生也許不贊成我的講法,但是這個是130 年的爭論,我想在高中階段我們不要教爭論性的東西,但是假如要教的話,我們要把這個爭論寫清楚,否則老師很難教。
註1:此次會議記錄,專案人員未等我校對逐字稿,即作成記錄發出,內容錯誤甚多,雖經我要求更正,還是改不徹底;發言紀錄中「流求」皆誤作「琉球」,特此更正,以免後來的研究者以為筆者歷史素養有問題。
註2:筆者因為開這個會,受不了會議的「非常狀態」,長期處在高度焦慮中,導致高血壓症,須服用降血壓藥和抗焦慮藥。那一天特別焦慮。
=======================
以下引自《自由電子報》
http://libertytimes.com/2010/new/sep/15/today-o3.htm
黃所長,大肚王國呢?
◎ 沈建德
歷史課綱修訂召集人、中研院近史所所長黃克武承認台灣史是否上溯三國有爭論,但辯稱編進教材是要讓學生討論。可是「大肚王國」拍瀑拉(Papora)平埔族抗鄭入侵,史學界早就清楚,而今年全國高中職奇幻文學獎還以這個故事得到第一名 <鹿與白晝>,為何不編入「讓學生討論」?
且鄭後的康熙地圖也標出「大肚社」、「南大肚社」、「中大肚社」、「北大肚社」,在大肚溪以北,大甲以南。同一個「大肚社」分成四社,表示相當大,是「王國」的遺民沒有錯,可是有幾個台灣人,甚至在地的中部人知道這個有關於自己的歷史?不入課綱有幾人討論?
鄭時平埔族「大肚王國」,清時高山族「琅嶠王國」,都不受外來政權管轄。琅嶠就是恆春,南排灣十八社首領Zuok Gei Zuok清稱「卓杞篤」、美稱Tauketok,統治枋寮以南的地區,和美國駐廈門領事C.W.Le Gendre(李讓禮,又稱李仙德),一八六七年在恆春簽訂「南岬(Southern Bay of Formosa)之盟」海難救助。李仙德在一八七一年美國政府出版的報告指出,美國政府批准了盟約(having been approved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而且他相信滿清也同意了(and assented to, I believe, by the foreign ministers at Peking),美國和排灣族簽約而不和滿清簽,否定中國所稱的自古對台主權,這麼重大而且確定的歷史事件,課本不提可以交代嗎?(作者為留美企管博士,現為台灣國臨時政府總召集人,http://www.taiwannation.com.tw/
=====================
以下引自《自由電子報》
http://libertytimes.com/2010/new/sep/15/today-o4.htm
從傅斯年反對學校讀經說起 談台灣史上溯三國時代的爭議
◎ 陳儀深
教育部公布的新高中歷史課綱引起的爭議之一,是台灣史宜否上溯至三國時代。參與其事的王曉波振振有辭舉出中研院院士凌純聲、郭廷以、曹永和三人認為是,而史明、柏楊認為不是,來「證明」其觀點可信。凌純聲是人類學者可以不論,創辦中研院近史所的郭廷以則有一本風行一時的《台灣史事概說》,書中對於《尚書》禹貢篇或《三國志》、《後漢書》中的夷洲傳說比較保留、存疑,但他認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可以作為夷洲就是台灣的「極有力的證據」。歷史學者曹永和,在一九七九年出版的《台灣早期歷史研究》中說:
隋書所記流求,其所指究為今日台灣,抑為今之琉球,數十年來中外學者聚訟紛紜,各持己見,至今仍時有爭論。隋書所載流求人習俗,顯與臨海水土志所記夷洲多有吻合,亦大可與今日台灣土著民族古習俗相印證,因此學者對此雖有爭論,而大多說隋代流求即今台灣。
可見曹先生當時的立場雖與郭廷以相近,但只以「大多說」含糊帶過。
應知,戒嚴時期形格勢禁,學術界誰敢公然割斷台灣與中國「自古以來」的連結?不過一九七一年二月出版的《台灣風物》,仍有一位「佚名」勇敢寫出〈郭著「台灣史事概說」摘評〉,文中說郭廷以「係一愛國史家,民族意識濃厚,所說牽強附會之處頗多」;目前在南部任教的林柏維,則在個人網站不客氣地批評郭廷以:混淆琉球、台灣、澎湖的歷史關係,是「把文學意境當成歷史想像」。個人認為,郭廷以台灣史觀的可議之處,還包括把鄭成功之驅走荷蘭人說成「光復」、「收復漢人已喪失的故有領土」,相對而言,著名的歷史學者楊雲萍曾引述施琅的話:「台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靖海記事下卷〉)他強調鄭成功是「開台聖王」,不是「復台聖王」。
現在的問題是,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台灣史,何必以充滿爭論的議題作為開端?另一位參與其事的學者竟然說:「不如把學術爭議擺上檯面,可使學生了解歷史問題的歧異性及多元性」。這讓我想到一九三五年傅斯年反對學校讀經的理由:「六經雖在專門家手中也是半懂不懂的東西,一旦拿來給兒童,教者不是混沌混過,便要自欺欺人。」胡適也附和說,古代的經典今日正在受到科學整理的時期,「在今日妄談讀經,或提倡中小學讀經,都是無知之談,不值得通人的一笑。」熟悉民國史的人都知道,從袁世凱的祭孔到廣東軍閥陳濟棠的提倡讀經,都立刻受到胡適這種自由知識份子的批判。
我的感慨是,馬政府邀請的學者專家若有認同中國的情懷,更應該想想傅斯年和胡適若復生於今日會怎麼想怎麼做,才不會引來「一蟹不如一蟹」的譏評。
(作者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2 則留言:

  1. 不好意思,因為您那篇"人插花,汝插草"無法回應,所以我就在這裡留言,還請包涵。

    在那篇文章裡您提及這首歌謠是諷刺「在台灣的日本婦女」的念歌,但就我所知,這是首福建漳州的童謠,所以對那個文物館的資訊,我是懷疑的。

    回覆刪除
  2. 謝謝留言,
    是否請你敘述一下,
    為何是一首這是首福建漳州的童謠?
    因為這邊的父老認為是在嘲笑日本婦女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