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為什麼是繁體?

16

258

以下引自《藏經洞》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23f3901008nmi.html

答「為什麽是繁體」

方廣錩

博友「勤勞的小蜜蜂」問:「你的文章『為什麼是繁體啊』?」

是的,我的文章幾乎都是繁體字。

雖説中國有文字以來幾千年的文明傳承史,文字不停地在演變。但現在留存的古書,都用繁體字寫成。不會看繁體字,沒法看古書,就不能真正地學習、吸收古代的優秀文化。我當碩士研究生時,聽説過這麽一個笑話:「某導師讓學生去圖書館借一部《後漢書》,學生轉遍書庫,回來告訴老師,圖書館裏沒有這部書。」《後漢書》,二十四史之一,中國文化的基本典籍,圖書館中怎麽會沒有呢?原來這個學生只認得簡體字,滿書庫去找《后汉书》,不知道這部書的名字實際寫成《後漢書》,所以找不到。也難怪,三個字寫得都不一樣,是難找啊!

繁體字太繁瑣,是漢字「五難三多」的主要原因。所以,近代以來,新文化運動提倡簡體字,甚至有人提倡用拼音文字取代方塊字。

爲了全民族的文化普及,我贊同漢字簡化。但反對用拼音文字。

先說爲什麽反對拼音文字。

過去有一種觀點,說拼音文字最先進,方塊字是象形文字的殘餘,最落後。對這種論調的持有者來説,真是月亮也是西方的圓。虧得經過多年的實踐,特別是漢字電腦錄入的突破,這種論調越來越沒有市場。相反,大家承認漢字是一種先進的文字,有著無限的生命力。

從歷史看,漢字還有兩大功勞:

第一、中國地方這麽大,現有八大方言區。每個方言區中,語言又有不同,所謂「十里不同音」。虧得有方塊漢字,大家可以交流。如果是拼音文字,中國早就與歐洲一樣,不知分裂成多少個國家。秦始皇「書同文」以來,方塊字對中國的統一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怎能不感恩它,怎麽能抛棄它?

第二、古今語音不停變化。因爲英文是拼音文字,莎士比亞時代的英文,現今的英國人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夠完全讀懂。而我們現在讀漢人、唐人寫的古書,基本都能明白,這就是托方塊字的福。我還可以抄這麽一段文字在下面,請大家看看:

我有口,言説自由,干你別人何事?

大家猜猜,這句話是什麽時候的人說的?這是敦煌遺書中記載的唐朝晚期(大約距今1200年左右)一個名叫安和子的寫經生說的話。他一邊手上寫經,一邊口中國罵不斷。別人批評他,他就用上面的話為自己辯護,說自己「言説自由」,也就是我們現在的「言論自由」。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口語,實際上與現在差別不大。連「自由」這個詞的用法都一樣。這也是托方塊字的福。如果是拼音文字,我們怎麽可能這樣輕易地讀懂1000多年前河西走廊上人們的方言口語呢?

當然,在為漢字評功擺好的同時,我們也要承認漢字有它的不足,就是所謂的「五難三多」,什麽難讀、難記、難寫,字形多、筆畫多等等。(具體記不得了,那位博友記得清,請把「五難三多」羅列一下。)所以要簡化。

簡化字好,用起來方便,易於在廣大人民群衆中普及文化,我擧雙手擁護。但也有兩個問題:

第一、用慣了簡化字,不認識繁體字,就會出上面提到的那種找不到《後漢書》的笑話。那麽,怎麽去研究古代文化?我現在指導研究生,就遇到這個問題。進校的研究生,不認識繁體字。於是我要求他們,從進校開始,交給我的每一份作業,必須用繁體字。我給他們的信、文章,也全是繁體字。其實,繁體字沒有想像中的那麽難。最多半年,他們全部過了繁體字關。

現在有不少先生主張「用簡認繁」,我很贊同。小學課本中,每個簡體字後面註明相應的繁體字。老師不教,也不要求學生學。只是告訴他們,這是繁體字,這就足夠了。有興趣的孩子,日熏月陶,日積月累,不用教,自然學會繁體字,將來即使不從事古代文化研究,能夠自由看看古書,也不錯。沒有興趣的孩子,不學就罷。這些孩子將來大概既不會從事古文化研究,也不看古書,繁體字對他們沒用。如果機緣湊巧,這些當年沒學繁體字的孩子,將來要靠繁體字生活,那沒有辦法,只好從頭學起。

所以,我對國家語委動不動來個文字規範化運動一肚子牢騷。人家店鋪、單位的牌子寫幾個繁體字,並不妨礙安定團結,國計民生,又礙你什麽事?來來往往路過的人,借此機會順便認識幾個繁體字,有什麽不好?非要人家改掉!北長街有個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牌子是趙樸初寫的。一天來了幾個紅袖章,說上面有規定,匾牌文字要規範,這個牌子不規範,要換掉。研究所的人說:這是趙樸初寫的。回答:「毛劉周朱鄧江之外,其他什麽人都不行。」真叫人哭笑不得。

第二、簡化字要講規律,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不少簡化字,其實古代就已經簡化。比如“無”的簡化字“无”,敦煌遺書中已經大量出現。現在採用,順理成章。但不能瞎簡化。

什麽叫瞎簡化,我也擧兩個例子:

文化革命中公佈的第三批簡化字(後來廢除)把“蛋”簡化為“旦”。這種字,菜攤上賣雞蛋的寫寫,沒關係。作爲國家正式用字公佈,可就不妥當。我們都知道,周朝有個名人周公,就是孔夫子經常做夢夢見的那個。周公姓姬,名「旦」。「旦」,早晨太陽升起,多麽吉利。可如果把「蛋」簡化為「旦」,後代的小學生可真把「姬旦」當「雞蛋」。

漢字簡化,如果簡化字與繁體字一一對應,應該說是很好的。但現在把幾個原本不同的字歸併為一個,這就出問題了。比如「后」、「後」,本來是兩個字,現在廢除「後」,歸併為「后」。這些好了,「后來」這個詞,到底是「以後來」,還是「王后來」?還有像「餘」與「余」,一個表示多餘,一個是人稱代詞,也是不能隨便歸併的。凡是在電腦上處理過繁簡轉換的人都知道,這種瞎歸併的簡化字,真是害死人。

我是從事古文化研究的,文章需要用繁體字寫。如果先在電腦中寫成簡體字,然後再自動轉換,出現的錯誤之多,改正這些錯誤所需的功夫,難以忍受。所以我一般直接寫成繁體字,免了轉換之苦。

爲什麽博客也用繁體呢?倒不是爲了自己方便。而是鑒於簡體字的弊病,想用我的博客,普及一點繁體字。願意看的,順便看看也能記住幾個繁體字。不願意看的,當然自便。

2008年1月25日星期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