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刺竹與高雄


台灣竹枝詞之九
惡竹參差透碧霄,叢生如棘任風搖;
那堪節節都生刺,把臂林間血已漂。

郁永河註解:竹根迄條以至於葉,
節節皆生倒刺,往往牽髮毀肌,
察之皆根之萌也,故此竹植地即生。

郁永河的詩是說,
「惡竹」長得長短不齊、高聳天際,
不是一顆一顆的樹,
而是一叢竹好幾棵長在一起,
像荊棘一樣隨風飄搖,
這種
「惡竹」每一節都生刺,
只要在竹林中走一趟,
沒有不被刺得皮破血流的。

郁永河的註解是說:
「惡竹」從竹根、枝條、到竹葉,
每一節都長倒刺,
往往勾住頭髮,
刺得破皮流血
郁永河老爺顯然為此吃了不少苦頭,
他仔細一看,說這些都是從竹根就醬子,
所以生命力很強,
隨便插枝在地上就能生長。


我小時候並未見過這種
「惡竹」
大概被村民連根拔除了吧?

刺竹:

學名: Bambusa Stenostachya

原生種,普遍栽植於台灣各地低海拔平地、丘陵,灌溉溝渠、水塘、住家旁邊栽植用以安定土岸防止土壤沖刷崩落,兼有標定地界之圍籬植物。早年多用來栽種於村 落、住家之四周,因為竹子有刺,可當作鐵絲網防禦敵人的入侵。漢人以為此竹無筍,實則此種竹子只在颱風過後才會長筍,必須等到幼筍長成約一人高的幼竹,可 以折斷的上半部才可食用,雖帶苦味卻另有一番美味。

刺竹也和台灣歷史息息相關,例如:

雍正十二年(1734),諸羅縣知縣陸鴻於嘉義城牆土城外植刺竹護城益固。

鳳山縣知縣劉光泗就在興隆庄以「土墼」建築了台灣第一座土城,雍正十二年(1734),在城牆外種植刺竹三層。

高雄市柴山平埔族人於住家周為栽種很多刺竹,來防止海盜入侵,他們稱刺竹為 Takao 也就是高雄地名「打狗」的來源,在十七世紀荷蘭人繪畫的台灣地圖可以看到此地名的拼音(讀者也可以到愛河旁的高雄歷史博物館參觀高雄史)。

日本人占領台灣以後,嫌地名「打狗」,「俗各有力」,就將「Takao」解讀為「Taka-o, Taka 是『高』, o 在許多日本字的字尾代表『雄』」,所以高雄市名也與刺竹有關。

與竹子無關的地名是「新竹」,應該是當地平埔族社名,古地圖可能標為Pocael 或者 Tekkam ,等待進一步澄清。雖然寫為「竹塹」,卻是與竹子無關。

另一有爭議的地名是「嘉義」的舊名「諸羅山」,地方誌上雖然稱為「諸山羅列,所以稱為諸羅山」,這是完全不足取信,荷蘭地圖顯示的是"Tirosen",應該也是當地的平埔族社名。

台灣史真有趣啊,說不完ㄋㄟ...

以下引自:http://e-info.org.tw/node/4337

作者/攝影:楊國禎(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副教授)

刺 竹(Bumbusa stenostachia Hackel)是高大、竹桿密集叢生的竹子,竹桿基部的小枝條會變成刺,因此得名。尤其是乾旱期越長的環境,鞭條狀的刺越多而密集。相傳高雄古時的平埔族 ──馬卡道族的部落,周圍都種植刺竹,馬卡道族稱刺竹為Takau,是高雄古地名「打狗」的由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