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3-銅鈴




原文引自部落格《竹板凳的魚瘟》

什麼?這系列還有第三篇?沒辦法,漢人的史書通常查證不多,又要「單一版本」,一出錯往後世世代代就一錯再錯。明史台灣部份寫在「外國列傳」裡,放 在「列傳第二百十一、外國四」之中,該卷內容是「琉球、呂宋、合貓裏、美洛居、沙瑤、呐嗶嘽、雞籠、婆羅、麻葉甕、古麻刺朗、馮嘉施蘭、文郎馬神」。雞籠 就是台灣,放在第七位。篇幅和其它國家相較下雖不算少,但有關原住民的內容準確度不怎樣,充滿漢人直觀思想。銅鈴就是其中一件。

十三行博物館所藏銅鈴之一  圖片來源:十三行博物館網站

鄭和不曾到過台灣-系列1-文獻篇中所提,主張鄭和到過台灣的人依靠的證據是明史和陳第的東番記中記載的:

「雖居海中,酷畏海,不善操舟,老死不與鄰國往來。永樂時,鄭和遍歷東西洋,靡不獻琛恐後,獨東番遠避不至。和惡之,家貽一銅鈴,俾掛諸項,蓋擬之狗國也。其後,人反寶之,富者至掇數枚,曰:『此祖宗所遺。』」

kenraya kaha 台北烏來泰雅銅鈴文物  圖片來源:數位典藏 貝珠銅鈴足脛飾

台 東太麻里海濱舊香蘭遺址是台灣考古上很重要的發現,除了遺址完整,出土文物種類繁多外,許多文物上充滿百步蛇和太陽圖騰,是台灣考古遺址內,首次出現原住 民信仰的圖騰。證實台灣現有原住民和古代台灣居民的文化傳承關係。更重要的是舊香蘭遺址還有發現一千五百年前鑄銅錢的鑄模,推翻以往台灣缺乏銅器文化的觀 念。

  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李坤修說,這個遺址出現三項重要的考古證據,第一,找到了史前文化和現代原住民的關聯,在遺址出土的部份陶器、石器及骨角器上出現百步蛇紋飾,這項具體的證據證明舊香蘭遺址和原住民文化可能直接淵源。

  第二,遺址文化層內出現隨地散落的琉璃珠及鐵渣,也出現鍛造鐵器的現象,及熔解玻璃材料的證據,證明這遺址曾經是金屬器和琉璃珠的製造場所。

  第三,這遺址出現鑄造金屬器的模具,從模具特徵推斷,所鑄造的器物有青銅鈴、青銅刀柄,證明這遺址可能是台灣史前製造青銅器的工廠。

舊香蘭屬多層文化遺址,主要文物分佈範圍從二千二百年前到一千五百都有。事實上台灣原住民自製銅鈴或其它材質的鈴銅飾物已經有上千年歷史。不論去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卑南的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或其它的台灣考古處都有銅鈴文物的展示。銅鈴本是台灣原住民文化的一部份。

另 外台灣古文物收藏家楊進源也收有兩枚來自屏東滿洲鄉的人頭造型銅鈴,一枚銅環,史前館研究員李坤修也鑑定為 1500 年前的文物。據考察,銅鈴大都做佩戴用,但上有人頭的人頭銅鈴是巫師與頭目階級才能持有的代表階級的法器。我另外曾經在認識的私人收藏家中見過其它史前原 住民的銅鈴文物。該名私人收藏家現居台北,但本身就是台東原住民。他表示台東仍有許多原住民史前文化遺址未經考古人員考察,其中文物往往遭到盜掘而在古董 市場上流通。實在是件很可惜的事。一但文物未經紀錄就離開了發掘地,它背後隱藏有關使用者族群的資訊也因此消失。台灣人對愛文物的觀念如果不能脫離「擁有 慾」的話,文物的破壞只怕會越來越嚴重。

明史記載原住民對銅鈴「寶之,富者至掇數枚,曰:『此祖宗所遺。』」應該明人 真正與原住民接觸後觀察到的現象。以現代考古研究看來,當時原住民的銅鈴為「祖宗所遺」的認知不虛。明史指出鄭和不爽原住民沒來迎接他,就給原住民銅鈴比 之為狗,結果民住民反而把污辱他們的銅鈴當寶,甚至說是祖先給他們的。當既然台灣有銅鈴飾物在前,一千多年後鄭和就算有到台灣,原住民也不是因為鄭和才開 始配帶銅鈴。

從十三行文物中固可見少量外國文物,但是早在五千到三千多年前,台東的卑南人就已經到澎湖採玄武石回台東 當建材,卑南史前文化的豐田玉器更曾在菲律賓、泰國與越南出現。台灣人航海技術一度十分成熟,出現外國文物也不足為奇。更何況,十三行的外國文物相較下都 晚於舊香蘭文化與卑南史前文化。

以銅鈴來證明鄭和到過台灣,顯然是倒因為本了。網路上有一篇批判張曉風:東番記「忽視原住民尊嚴和地位」?屁啦!, 其中表示東番記中「鄭和鄙視平埔族,陳第也只是『如實報導』而已」,作者似乎沒有發覺東番記中對鄭和到過台灣的記載根本就是虛撰的。但是為何有這些虛撰的 故事呢?我想和東南亞許多鄭和沒到過的地方都有鄭和傳說,與台灣諸如鶯歌、劍潭、龜山島等朱成功沒到過的地方,卻有「鄭成功」傳說是一樣的道理。但是要不 要把這些傳說當成史實就看人的智慧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