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導師書札--19




(原文來自福嚴會訊,第十九期,2008年6月)

繼程仁者慧鑒:

  冬來體漸不佳,遲復。來問略答如下:(以下他人代筆)

《大智度論》,僅有漢譯,傳說廣譯可達千卷。大部論典,如
《大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等,都有初集與補充等過程。

一、龍樹思想,一般重視《中論》,然《中論》重於「觀」,對一切問題,評破異說,而顯第一義諦。此自屬佛法核心,但無論大乘、小乘佛法,均不只是此一重點。《智論》則本於《中論》思想而廣及菩薩的大願、大行與佛果的功德。故《智論》在龍樹學中,有其重要的價值,與《中論》相得益彰。

二、《智論》在佛教中,代表初期大乘佛教,有經師的風格,初期大乘佛教的特色,唯《智論》能完滿表現出來(《瑜伽論》也代表初期,但面對後期大乘,純為論師型)。

三、
《智論》為《大品般若》的釋論,重於般若等大乘經義,為大乘學。而龍樹於北方聲聞佛教的經論,雖偶有評斥而實廣為引用。故《智論》的特色,可窺見依聲聞經論而展開般若等大乘的線索。《智論》說到專為菩薩的不共般若,而《般若經》實為聲聞、菩薩共聞的《般若經》,古人稱之「通教」,我以為最足以表示從小而大、大小共貫的特色。佛教有多部派,大乘佛經也有不同的方便,《智論》能兼收並蓄。約義,則無常為空初門,空(及不生不滅)為佛道初門。約行,則菩薩信行、悲行、智行等不同(根性不同)故重視龍樹學的,每有融貫的傾向。

四、
《智論》釋《般若經》,《般若經》的中心思想,就是《智論》的中心思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