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

導師書札--8



(原文來自福嚴會訊, 第一期)

厚觀仁者:

【一】、依戒進修得解脫,所說合於經律,但僧團的存在,不只是為了利他,和樂清淨的僧團,在互相勉勵、警策、教導下,是更能安心辦道的。當然,僧團不清淨,也會障礙自利的進修。釋尊立教,有神通而不重神通。不得輕易示現神通,因為超常神秘現象,對內、對外,會引起興妖作怪---迷妄的副作用。大乘多說神通,佛法的清淨形象,越來越墮落,終於神佛一致。人間的大乘行者,是不應重視神通的。

【二】、涅槃,是超越不二的,不能說有差別。但在大乘發展中,如《法華經》所說,說阿羅漢的涅槃不究竟,僅是定境。在大乘說,這是發展到「不共大乘」的結論,不能說是「方便說」。如在「佛法」立場,那是不共於「佛法」的異說。

【三】、龍樹大乘學,重於聲聞、菩薩法的貫通,(天台宗稱為「通教」)我所以推重他。中國古說:「古之學無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佛法本重於「逮得己利」,但在發展適應中,引出重於為人的菩薩道---大乘佛教。但侈談利他,在現實人間(也許是時、地所限)缺乏實利,這才傾向於信仰的、他方的、鬼神的、神秘的方便道。倒過來說,這是最上的大乘了。

【四】、初果見道到阿羅漢果,悟入的諦理,《般若經》說與菩薩的無生法忍(七地、或說八地)相當。但菩薩是「忍」,依悲願力而能夠不證。論所斷,得無生法忍,見修惑都盡了,只是「習氣未盡」。習氣盡了,就是佛。習氣,後期大乘稱之為「無明住地」,或名「所知障」,也就成立分段身以外的意成身。菩薩道的修學者,(悟一切不生的)「忍」也是有淺深的。重於聞的,名「音響忍」;重於修的,名「柔順忍」;到(七)八地菩薩,才得無生忍。初學者,應長養悲願,多修利他功德,先從聞思的「空性勝解」入手。這是不能斷煩惱(見修惑)的,但求粗重煩惱不起(也就不會犯大惡戒),漸漸的深入,不急求證入,才是長在生死利眾生的菩薩行。悲願深,福德大,定慧均等,那時才得無生忍。

【五】、「佛法」的導之以法,齊之以律,是為出家眾說的。在家眾,就是以不同身分在世間的。部派的發展中,有的偏自利,固執戒條而不通;有的就著重根本,輕視律制,和樂清淨的僧團大用,也被輕視的。我以為,出家眾應重自修,重於化導信眾,使信眾多從事利益世間的事。現代天主教、基督教,看來普入社會,而主持教務的神父、牧師,還是宗教師,主持宗教的修行。《摩訶僧祇律》是大眾部律,還是部派佛教,對戒律的態度比較寬容些。

我的衰老加劇,越來越瘦了,但沒有特別的病。希望你好好的為法而修學。

專復 即請

法安!

印順

(七七).七.廿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