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漢譯佛典在世界佛教的重要性--5



十一、佛典電子化之趨勢及其價值

開仁法師問:請問老師對目前藏經電子化的趨勢有何看法?

萬金川老師答:《大正藏》在編撰完成之後,有很多新的藏經資料儲存在《磧砂藏》、《房山石經》以及《趙城金藏》,CBETA 沒有必要完全跟著《大正藏》,而是要作一些《大正藏》沒有做的,這是不可逃避的。比如在下面的校勘欄上面應該補入《趙城金藏》,補入《房山石經》,新的資料補進去,才能夠取代《大正藏》,否則人家是把它看成《大正藏》的複刻,根本不認為你有什麼學術貢獻,你不能取代它嘛!再則是標點,你要進行標點,進行分段,不是把它鍵入電腦就了事了。有沒有學術視界這點非常重要。台灣是沒有能力像大陸一樣,找到一部經---比如說《趙城金藏》,透過國務院,國家設立一個校勘局,勘刻《趙城金藏》,不足的地方用《高麗藏》來補;台灣是不可能,因為台灣校勘《中華大藏經》的時候沒有完成,台灣只有不斷的影印出版,不然就是 CBETA 不斷的把它電子化。這一代應該利用大量培養出來的佛學或中文系的人才,透過版本,重新地把《大正藏》進行標點,然後根據新的資料---如果不敢重新校的話,起碼應該對照而把它鍵入,這才有取代《大正藏》之實,這個工作非常重要!

另外,這些東西怎麼用?教人怎麼用CBETA ,讓它在學術研究上充分顯示其效能,有沒有那些人帶頭來做?在語言風格學上怎麼進行?如何利用語言風格學來覈證歷代經錄記載某作品是某人所譯是否正確?以前這些工作幾乎不可能作,可是今天透過電子化佛典則變成可能,很希望 CBETA 或其他幾個單位,甚至於中央大學也可以來做這樣的事情,就是來討論電子化。電子化不只是佛典,包括其他的中文典籍,比如以全唐詩、宋詞這些電子化典籍,怎麼樣來使用這些電子書?不只是有技術操作,還包括學術視界,這種電子書的出現使研究有了新的方向、新的主題,它能夠開展出那些東西?我們應該請專家,不只是技術方面的專家,要請有學術視界的人來共同開會。我是覺得由佛教界來辦也可以,中文系來辦也可以,因為我們面對一個新的媒材,而且中文系也有龐大的電子資料,要怎麼處理? CBETA 今天那麼容易取得,問題是如何善加利用?

十二、如何有效地發揮佛典電子化的功能

長慈法師問:透過電子化我們應該怎樣更上一層樓?電子化之後應該怎樣來運用?

萬金川老師答: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新的文本型態,這個新的文本型態應該有新的研究方法,有新的論題。比如說,我們對於某一部經是某些人譯的,往往都透過歷代經錄,可是經錄往往都是灌水的。既然外證是不可靠的,我們只好透過內證,也就是某一個譯家到底在語言風格上表現出了那些特徵,譬如它的詞彙、語音的、語法的。在以前我們要分析一個譯家譯經的風格,那不知道要多少張卡片,現在只要按幾個鍵,就可以出來,甚至我們寫程式就可以讓它執行。這些工作很機械、很呆板,我只要交給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他就會做。這些東西卻能夠解決以前長期以來許許多多---譬如說《大乘起信論》是中國人作的還是翻譯的---這一類的問題。以前要做這種工作幾乎不可能,然而現在是可行的,而且非常容易。問題是佛教界只是把佛典電子化了,怎麼樣利用佛典來進行學術的研究?

黃國清老師答:有關電子版本的問題,其實大陸現在已經開始有校勘專家在討論了。電子版本最大的問題是常常有新版的,舊版的就被取代了,舊版就在網路上消失了而研究者引用的剛好是舊版;所以他們討論到這樣的版本問題,這是電子版要去解決的問題。因為引用什麼樣的刻本,人家都可以想辦法去找到,覆核引用是否正確;電子版經過一段時間網路上就不見了,所以這是在引用上的問題。第二個如果電子版已經完成了,進一步要做什麼工作?剛剛萬老師已經談到校勘的問題,我還要再提出標點的問題。《大正藏》標點很多地方有問題,這是人盡皆知的。也不是立刻就要把所有的經典五十五册全部標完,而是挑重要的,一部一部的由專家來作標點,甚至校勘的工作,這樣的版本比較精良;要有學術的價值,基本上版本精不精良是很重要的。再來怎樣運用電子佛典去進行研究?這可以開個座談會[萬金川老師:不只是佛典,還包括中文系],大家來交換經驗,看看如何運用電子佛典去進行研究。

萬金川老師答:從佛法修行來講,可以選一本經閱讀。《維摩經》那麼多譯本,選一本鳩摩羅什的就可以,不會去看玄奘譯的。但是如果從學術的視野來看,就有輕重緩急,那些重要?那些不重要?比如說,當代幾乎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東漢末年所翻譯的,乃至於到竺法護的譯本,就是鳩摩羅什來中國前的那些翻譯上面。如果我們能夠從這樣的斷代裡面,選擇某些學者所關心的經論進行標點,即使我們標點有問題,對某些語詞的解釋有問題,我們都可以把它放在網上請大家共同來解決,集思廣益。我們看到不論日本人也好,歐美也好,乃至於中國大陸,幾乎都把眼光集中在我剛剛所講的。佛典那麼多,可是如果就整個學術發展的策略來講,這可能是我們一個非常好用力的地方,我們可以把資源集中在這裡,做一些對未來學術發展有貢獻,或對國際佛學研究有貢獻的事情,這貢獻不只是把《大正藏》電子化。

十三、大陸對漢譯佛典的研究概況

開仁法師問:請老師談談大陸目前的研究概況

萬金川老師答:北大有一個長達十年的計劃,北大考古系和東方語言系進行合作,他們合作的目標是要弄清楚漢譯佛典的來龍去脈,來龍就是漢譯佛典是怎麼被翻譯過來的?包括它的源頭語,是那幾種源頭語?包括它是如何變成漢語的?乃至於翻譯成漢語以後它對漢語本身的影響。也就是關心到我剛剛所說的:上游、中游與下游。這十年的計劃第一期已經開始了,他們選擇的經典,最好是古譯的,並且有梵文,不只一個漢譯或是藏譯,然後進行文獻的比對,這個工作北大已經展開了。

北大明年要正式招收佛經語言學專業的博士生,也就是正式成立研究機構。另外在從事佛典語言研究的包括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這幾個大學都有漢語史的研究機構,幾乎裡面都有不少人在從事佛典漢譯的研究。大陸有關漢語史專業的期刊,每一期都會有一兩篇有關佛典漢語的研究論文。

台灣的學術本來就比較邊陲性格的,所以研究禪宗的還是要到日本,研究《紅樓夢》的要到美國,這是邊陲性格的。如何從邊陲變成中央?應該衡量一下我們在那些地方擁有優勢,比方說梵文、藏文、巴利文的人才在台灣逐漸多了,這幾個佛學的機構都在訓練,如果他們同時可以注意到漢語訓練,同時注意到把工作平台挪到東漢安世高到竺法護的翻譯,我相信對國際佛學的研究來講,我們可以適度的做些回饋。

訪問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