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雜阿含 599經, 開展清淨道論的偈--1



版主在此懺悔,當年閱讀《雜阿含經論彙編》時,(版主是先有《雜阿含經論彙編》,後有佛光版的《阿含藏》),志氣如虹,一目十行,甚至不記得這一部經的詳細解說,「問偈」似乎是像禪宗的偈頌的風格,輕騎過關,匆匆讀過,幾乎全無印象。等到閱讀覺音論師的《清淨道論》的〈序論〉時,才發現自己錯過了很多重點,簡潔的一首偈頌居然有如此多的蘊涵。不過,深人得其深,淺人得其淺,雖然沒有辦法一次讀到完整的深義,在每次由淺入深的體會,總是在修行的路上一步一步地往前行。慈濟的證嚴法師曾說過:『只要路是對的,就不怕路遠。』就怕選了一條自以為是直截、簡潔、平易、而不深奧的路,結果卻是「只覺當年錯用心」。

《雜阿含599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外纏結非纏,內纏纏眾生﹔今問於瞿曇,誰於纏離纏?」


此偈為覺音論師《清淨道論》序所引用的偈頌,覺音論師於書中首先引用此偈,接著解釋此偈問答的由來,他依據《相應部尼柯耶》『SN1.3.3纏結』解釋偈頌,並宣稱他將依照大寺派的理法解釋清淨道,也就開展整部『清淨道論』,可見本經、本偈的重要。

《清淨道論》〈序論〉(版主重譯):

「住立於戒的具慧者,

修習心與慧,

一個精勤和聰慧的比丘,

他能解開這個纏結。」

經中如此說。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當世尊在舍衛城時,據說有一天子於夜晚來見世尊,他為了解除自己的疑惑而提出這樣的問題:

「有內纏結與外纏結,眾生被纏結所纏縛﹔喬達摩啊我問你,誰能成功地解開這個纏結?」這問題的大意是:「纏結」是「愛網」的術語。如同竹叢的竹枝糾纏成纏結,以交織糾纏的意義來說稱之為「纏結」,因為他會隨著色等等(六塵)繼續升起而上下起伏。因為對於自物和他物,對自身和他身,對內六入處和外六入處而生愛著,所以稱為「內纏結與外纏結」。因為(眾生)如是生起愛著,所以稱為「眾生被纏結所纏縛」,如同竹叢為竹枝纏結所纏縛,一切有情也被愛網所纏結,這就是被(貪愛)交織、纏縛的意思。因為它是如此纏結,所以「喬達摩我問你」,天子稱世尊為喬達摩,喬達摩是世尊的姓﹔「誰能成功地解開這個纏結」是問「誰能解開這個如此纏縛於三界之內的纏結」,他問的是「誰能解開這個纏結」。

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纏結』是指渴愛交織成的網,因為渴愛在感官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反覆的的起起伏伏交織而成,渴愛因我所有與別人所有而生起,渴愛因我的身體與別人的身體而生起,因六內入處而起的渴愛為在內的纏結,因六外入處而起的渴愛為在外的纏結。」

在發問之後,於諸法具無礙智、天中之天、比帝釋、梵天殊勝、證四無畏、具十力、得無礙慧眼的世尊,為答此義而說此偈:『住立於戒的智者,修習於心與慧﹔精進又明智的比丘,他能解開這個纏結。』

現在我要開解真諦,

區分為關於戒與其他(教義),

在大仙所作的同一詩偈之中﹔

在聖者的教法之下,

修行者出家而捨離家業,

雖期望修得清淨道,

卻未具備對正道的正知

未具備戒、定、慧,

難以尋得,導向清淨之道﹔

對那些勤奮努力而未達到清淨者,

現在,我將純粹依照大寺住者的教導,

講說能令他們喜悅的清淨道﹔

讓那些希求清淨的善人,

諦聽我的解說。」

此處「清淨」應該被理解為涅槃,為完全清淨,斷除所有染污。《清淨道論》是導向這種清淨的道路,這是到達清淨的方法稱之為「道」,這就是我要解說的清淨道。

在有些例子中,清淨道只是單純「內觀」(智髻尊者的註解說,此處內觀應包含觀苦、無我、無常。)如《法句經》277偈:

『諸行無常,如果能夠以智慧如此觀照,就能厭離諸苦,這就是清淨道。』

在有些例子中,清淨道是「禪」與「智」。如《法句經》372偈:

『無智不禪,無禪不智﹔道從禪智,得至泥洹。』

在有些例子中,清淨道是由「業」清淨。如《中部143經》 (M iii 262):

『經由業、智慧與正法,經由戒與正命,能清淨眾生,不是經由種性與財富。』

在有些例子中,清淨道是由「戒」等等清淨。如《相應部尼柯耶 SN 2.2.5》(S i 53):『具足戒,有智慧與具念,具決心與精進不懈,能度過難度的瀑流。』

在有些例子中,清淨道是由「念處」清淨。如《長部尼柯耶 DN 22》(D ii 290):『《中阿含經》「有一(乘)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至涅槃),謂四念處。」同樣地,在有些例子中,清淨道是由「八正道」清淨,但是,在此偈中所教導的是經由「戒、定、慧」而清淨。

此處是此詩偈的簡短註解。

建立戒:住立於戒。此處僅僅當實際具足戒律(無缺)者才稱作他「住立於戒」。所以此處的意義為:圓滿受持戒律為「建立戒」。「人」指「有情」,「具慧者」為具有對「從『業』產生、根源於三因(貪、瞋、癡)」的輪迴之智慧,「修習心與慧」指「修習『止』與『觀』」,此處修心指修止,修慧指修觀。「精勤 aataapin(熱心)」指精進,因為在「用『熱 aataapa』燒毀和耗盡諸漏」的意義下稱之為「精勤(熱心)」,他有此(熱心)因此稱為精勤。「聰慧的」指稱為「睿智」的智慧。『慧』在問偈的答案中提到三次:1.第一句『住於戒的具慧者』,指的是本有的、天生的智慧sapañño。2.第二句『修習心與慧』,指的是觀慧paññañca。3.第三句『精勤又聰慧的比丘』,指的是判斷力的明智nipako,將修習戒定慧列為第一優先的智慧。 比丘為見到輪迴的怖畏的人。「他能解開這個纏結」,如同一個人站在穩固的地面,拿著銳利的刀砍斷糾結在一起的竹枝。同樣地,比丘站在具足戒的堅固地面,以智慧的手用慧力揮舞觀慧的利劍,此利劍已在『定力』的石頭上磨得十分銳利。此比丘將解開、砍斷、破壞整個瀰漫他延續生命的渴愛的纏結。但是,在修道過程的這個時刻才被稱為「他解開這個纏結」,在這他已經解開纏結而證果的時刻,他成為值得人天供養的(阿羅漢)。這就是為何世尊如此說:

「住立於戒的具慧者,

修習心與慧,

一個精勤和聰慧的比丘,

他能解開這個纏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