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導師書札--3



(原文來自福嚴會訊, 第十三期, 2007年1月)

慧樹居士慧鑒:

 來函欣悉,世事煩勞中,悲願得深,可喜!惟望為法節勞!印以歲月漸增,不免老化得甚。猶幸無特殊病況,勉維現狀。所問事,條答如下:

 1. 般若依定乃發:依定修觀,乃成修慧。依佛法,最淺之未到定,亦能發慧,然終不能離定也。

 2. 「生天」通於三界,以四禪而言:有「修得」者,即此人身修得禪定,身雖屬於欲界,而定心定境,則屬色界。有「報得」者,依人間修得之定,報得色界禪天。身是色界身,定心定境亦屬色界,與修得之定境相同。

 3. 所說「淨土」之義極是。所謂七寶莊嚴等,無非以世人的能知者以表示之,實際應更微妙也。

 4. 淨土非畜生所能達,而經中說有飛鳥,故古人以佛所變現解之。其實水、鳥、樹林皆說妙法,亦以世人所能知之。水、鳥、樹林所發聲音,以表示法音常流演也。

 5. 淨土義有多意:

 (1) 釋迦此土,吾人見其為穢,但在大菩薩所見即是淨土,如《維摩經》說。

 (2) 彌勒成佛時,此土是人間淨土,乃人間淨業共成,而佛生於此。

 (3) 佛之究竟清淨土,即稱為「常寂光土」者,惟佛所依,與十方佛平等平等,菩薩所不能知。

 (4) 菩薩所處佛淨土,乃他受用淨土,即依菩薩所知箭之淨土少分相。

 (5) 或有為攝化眾生,佛示現一淨土,如極樂世界。

 6. 佛佛同道。但為眾生著想,引化難入,故指方立向,特說阿彌陀佛淨土如何優越,佛如何大悲大願,攝引眾生。為一般人說,易行道較好。若論究竟,則易行道皆通難行道,如《十住毘婆沙論》所說。

 7. 觀佛之相好與手印,依經上所說,均可(姿勢不同,均可)。

 8. 一行三昧有二:「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本義。念一佛是方便,古代禪宗四祖道信之禪,即以念一佛為方便,導入清淨寂靜之法界。念佛,乃念佛名(不觀佛相)。請檢閱《中國禪宗史》第二章。

 9. 五停心非止,乃用以對治初學者特種之煩惱,如貪欲重者觀不淨,尋思重者念息。必煩惱漸伏,乃能深入,故五停心或稱之為「淨心所緣」也。四念處以觀為主,以觀成止。以不淨觀而言,行者先須取不淨(如死者之青瘀、膿爛等)相,須目久視,然後於靜中想不淨相,如在目前。如不淨相不現,則再視實際之不淨相,以能想起不淨相,達到不淨觀成就。

 10. 世人多著睡眠之樂,故佛每呵斥之。釋迦佛世,出家者無勞務,乞食、聽法而外,常在習靜,昏沉睡眠為觀(定)障,五蓋之一,故呵責之。「中夜」(約四小時)並無不睡之事,但將睡時,作(法)光明想,則雖睡而易覺。故有初中夜,精勤修習之說。佛世多修定而少勞務,故睡眠時可短,無礙於健康。

   阿那律七日不睡,致失明。律中所載,極熱時,佛午後亦嘗小睡。學者應通情達理,不可拘執文字以自蔽。

 11. 「五百乞殘食人」即乞丐。佛與眾多比丘遊行,每有長者等請受供養,或隨宜布施。乞丐隨行,蓋希望得布施供養之餘物也。

承惠寄供養美金五百元正,即此致謝。專此,即請

 法安!

             印順合十

               三˙十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