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菩提比丘訪台紀事
菩提長老於 2006 年二月十五日到五月三日訪問台灣,確實為台灣佛教界一大盛事。菩提比丘(Ven. Bhikkhu Bodhi)為美國大學哲學博士,於錫蘭剃染出家,長老深入巴利經律論三藏,著作等身,深得佛教界諸長老及各學術研究機構的推崇,主要著作為《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阿毘達摩概要精解,1993》,《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Buddha中部尼柯耶英譯,1995》,《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Buddha相應部尼柯耶英譯,2000》及《In the Buddha’s Words: An Anthology of Discourses from the Pali Canon 佛陀的教誡:巴利經文選集,2005》。長老曾在錫蘭隱居林(Forrest Hermitage)與向智尊者共住多年,負責錫蘭佛教出版社(BPS)社務十多年,出版眾多英文與巴利佛教書籍,嘉惠學者。長老目前駐錫於美國紐澤西州同淨蘭若,接受仁俊長老殷勤邀請,擔任美國同淨蘭若住持。 (2008年長老於紐約莊嚴寺掛單)。
長老的《中部尼柯耶》與《相應部尼柯耶》兩本譯著為世界各國巴利學研究與教學機構的主要參考書,主要特點為文體簡明通暢,易於閱讀﹔譯文詳實精確,值得未能閱讀巴利經典的學子的信賴﹔特別在長老的譯著附有眾多而詳盡的註解,這些均是長老梳理眾多的古註而 精選出來的,或者是藉助註釋書(commentary)以利學者掌握經義,或者是比對不同的見解而給於中肯可靠的解釋,或者抉擇不同的巴利版本而給經文一個合理的解讀。這樣的譯文既是減省讀者搜尋經義的時間與精力,也是給近代嚴謹的現代譯經一個典範。
長老抵達台灣之後,首先於嘉義竹崎香光寺講解《中部第九經正見經(相當於中阿含29經大拘絺羅經)》與《中部三十九經馬邑大經(相當於中阿含182經馬邑經)》,在前後十四天期間,將正見的建立與修行的次第,不拘鉅細,依照經文與古註詡詡道來,諄諄告誡,讓全體學子如沐春風,普沾法雨,歡喜踴躍。其次長老到達福嚴精舍,對學僧發表《二十一世紀僧伽的挑戰》,不僅提醒學子因應資訊爆發的新世紀,掌握新工具,適應新潮流作契理契機的弘法教化,也勉勵僧眾,不但建立定慧兼具的修行典範,也對盲昧的俗世提出振聾發瞶的挑戰。
隔天在法源講寺對法源寺的信眾講《離苦得樂,佛陀之道》,藉著巴利《法句經》的 58頌:
「如同一堆垃圾棄置在大道旁,
蓮花生長在其中,
芬芳而可意。」
與59 頌:
「如同佛陀的弟子
在這塵世裡,
用智慧照耀盲目的世人。」
深入淺出地闡述在家學佛的要道。尤其長老演講開始以巴利文唱頌法句偈,以及演講最後唱誦回向偈,讓聽講者有聆聽佛陀的語言的一番感動。(相當於漢譯《法句經》卷1〈12 華香品〉:『如住作田溝,近于大道;中生蓮華,香潔可意。有生死然,凡夫處邊;慧者樂出,為佛弟子。(CBETA, T04, no. 210, p. 563, b14-16)』)。
四月底長老應法鼓山的邀請,前往演講《佛陀的教誡:巴利經文簡介》。這當中,長老幾乎天天均在病痛中,香光寺及法鼓山的值事法師均考量長老的病苦而建議取消部分演講,以減輕長老身體的勞累,身為侍者,我每每親自見到長老不肯退讓,堅持以對大眾的法供養為第一優先,這種抱病弘法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動。長老此行特別感受到台灣佛教有世界其他佛教所沒有的特點,台灣佛教保有佛陀四眾弟子的尼眾,不僅誓願弘深,攝持大眾,廣開法座,宏揚經教﹔也能在戒定慧三學有頗深入的修學體證。
這段期間隨侍在長老身旁,散步、同車,隨時請益。長老最特別的表情是遇到一個具挑戰性的問題,張開著口,大腦迅速組織答案,才開口回答。較心痛的是長老說他頭痛一夜沒睡,卻堅持不准香光寺取消或縮短他的課程,香光寺的尼師每餐都關照長老吃了多少食物,以了解長老的健康狀況。
在這段期間長老閱讀《雜阿含經》、《俱舍論》、《坐禪三昧經》等,曾問及《雜阿含經》中「無間等」的涵義, 《坐禪三昧經》「身外薄皮舉身取之,纔得如奈是亦不淨。」(CBETA, T15, no. 614, p. 272, a2-3)我解說「柰」字是芒果,「作破皮想,除却不淨當觀赤骨人。」(CBETA, T15, no. 614, p. 272, a9-10)「赤」字應解釋為「盡」,如「赤貧」、「赤身露體」、「赤手空拳」,而不是紅色。「繁意觀行不令外念。」(CBETA, T15, no. 614, p. 272, a10)長老說「繁」字應該是「繫」字,大正藏僅僅標明「繁」字,沒有其他版本有不同的異讀,CBETA的CD也是如此,在查閱《國譯一切經》及《高麗藏》之後,才發現果然是「繫意觀行」。以六十多歲的老人好學不倦,仍然勤讀中文,希望對漢譯浩瀚博雜的阿含、部派、大乘教義能有基本的認識,一方面可以說是不畏艱難、好學不倦,一方面能指出錯字,又可見到勤勉求法的一面。
曾問長老《雜阿含335經》:「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CBETA, T02, no. 99, p. 92, c18-19)﹔眾生輪迴從今生到來世,是識蘊相續?或是色受想行識同時相續?」長老回答:「雖然巴利經典並未明文談到識蘊相續,或是五蘊同時相續。可是,很明顯的應該只是識蘊相續。」我又問:「那麼《中阿含 201經》茶帝比丘經中所說:『今此識往生不更異(CBETA, T01, no. 26, p. 766, c7)』又有什麼過錯?」長老回答:「因為茶帝比丘執持此識不變異,此為常見﹔而不知此識因緣故起,有緣則生,無緣則滅。」我問:「如果有人染患重病、或者親友遭遇不幸,佛教界慣常勸解說:『這是過去生所造惡業招感的果報,隨緣消舊業,舊業消盡,善業浮現,自然平順。』長老對此有什麼看法?」長老回答:「這不是佛法,而是耆那教尼犍子所持的教導,所謂今生所受都是因前世所造業而來。」(《中阿含 19經,CBETA, T01, no. 26, p. 442, c2-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尼乾等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我問:「那麼佛法如何解說此類遭遇呢?」長老說:「依照巴利經典解說,今生所受由八種原因造成,前四項是膽汁、痰、風和三者的不協調,這是古印度的醫療理論所談的疾病的起因,後四項是氣候的變化、自身的不小心、他人的傷害,與過去所造的業。(附註:《雜阿含 977經》「或從風起苦,眾生覺知。或從痰起、或從唌唾起、或等分起、或自害、或他害、或因節氣。………。尸婆,若彼沙門婆羅門言:一切人所知覺者,皆是本所造因。捨世間真實事,而隨自見作虛妄說」(CBETA, T02, no. 99, p. 252, c21-p. 253, a8))「這樣與耆那教的說法有何不同?」長老說:「耆那教認為過去的業是唯一的因。這樣會造成非因計因的後果,可以事先預防或事後補救的事,均可能因誤認為是過去的業力所造,而採取不同的反應。」
我又問:「在家學佛,應該廣讀多部經典呢?還是只專讀一部經典?」長老回答:「除非有特別原因,一般而言,如果時間與環境允許,是應該讀多部經典,但是,依在家學佛本身的限制,硬是要讀遍三藏,或廣讀經藏,有時也是不切實際的,這中間須有適當的取捨。」「關於四阿含或四部尼柯耶的閱讀,台灣有人認為應專讀雜阿含或相應部尼柯耶,長老認為如何?」長老回答:「五部尼柯耶:中部、長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尼柯耶各有其宗旨,先讀相應部尼柯耶,是有其考量,可以理解﹔只讀相應部尼柯耶,就有些奇怪,難以了解。」「長老,那麼,你建議四部尼柯耶的閱讀順序應該如何?」長老回答:「相應部尼柯耶是將同一主題的各種經典結集在一起,一般而言,是較重複、較沒有次第的整理,初學者只讀此經較難有佛法全面的認識,我個人建議先從中部尼柯耶讀起,有幾部經對建立正見、修行的次第、在家生活的準則等等均有提綱挈領的講解。實際上我有列一個閱讀次序,你可以拿去作參考。」(因個人私事繁雜,整理不及,可能等待下次再細談了。)
長老在五師父與八師父的引導之下參觀法源寺的各個大殿、說法與禪修場所,心情十分愉快。在參觀處於荔枝林中的森林禪修中心時,看見錯錯落落的小木台的禪座,加上人工瀑布款款流下,很少說笑的長老居然笑著說:「蘇居士,如果每個禪座的木台襯托著蓮花,這樣子就更像淨土所描繪的景象了。」
在回程往福嚴精舍的途中,長老表達下次再度訪台演講,應該到法源寺森林禪修中心禪修幾天,同時也對法源寺所經營的內修外弘的廣大事業,十分敬佩。也促成了無著法師於2006年九月底訪法源寺的因緣。
嗨Kevin, 您好
回覆刪除請問一下兒,
“佛陀的教誡︰巴利經文選集”
我想知道在台灣,這本已經有中文版了嗎?
謝謝您。
遠在印尼的網友:
回覆刪除我不是 Kevin, 好像蔡奇林老師已經翻譯了,出版社是香光。香光的書是流通品,市面上買不到,「只送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