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雜阿含 1326經, 西遊記通天河的故事--2
這個偈頌與《西遊記》有什麼關係呢?
在菩提比丘所引的覺音論師《相應部尼柯耶》註,《顯揚真義》說:『在阿臘毗地方的阿臘毗國王有一天被凶惡的夜叉抓住,夜叉要國王每天提供提供一個活人當犧牲才願意放了他而不吃掉他。國王首先把監獄裡的犯人送去當當犧牲,犯人用完後,國王要求境內每一家庭輪流提供一個小孩當犧牲,因為有小孩的家庭大都逃出境外, 國王只好提供自己的小孩當犧牲。就在前一天的晚上,夜叉出外參加喜馬拉雅山的一個活動,佛陀前往到夜叉的巢穴,坐在夜叉的王座向所有的女眷講說佛法,阿臘毗夜叉聽到這個消息,暴跳如雷地趕回巢穴,憤怒地要求世尊離開。』
這個故事也有類似的版本:《增壹阿含 24.2經》「...爾時拔祇國界有鬼名為毘沙,在彼國界極為兇暴,殺民無量。恒日殺一人,或日殺二人、三人、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三十人、四十人、五十人。...毘沙惡鬼...曰:『汝等莫離此處至他邦土。所以然者,終不免吾手。卿等日日持一人祠吾,吾要不觸擾汝。』...爾時...那優羅小兒次應祠鬼。...爾時,世尊以神足力至彼山中惡鬼住處。時彼惡鬼集在雪山北鬼神之處,是時,世尊入鬼住處而坐...『那優羅,如汝所言,我今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故來救汝,及降此惡鬼。』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即於二界築一新城...名曠野 城。...諸人知已,皆往林中懺謝前過,請於每日常輸一人,以充彼食。凡次死者,於其門上懸牓告知。或家主自行、或遣男女充其飲食。時有長者於百神所求得 一子,初誕之時門上見牓,其婦憂愁懷抱嬰孩悲啼而住。夫從外來見牓而進,知婦憂苦,報其婦曰:『業屬如此,事當奈何?汝不須憂,勿生愛戀,宜將兒子送與藥 叉。』作是語已,抱其孩子送至林處,...佛為憐愍長者妻子及曠野城中諸男女故,知此城中堪受教化,漸次遊行至曠野處,為暴惡藥叉說微妙法令生淨信,為受三歸及五學處。
在西元 404年,法顯到過「曠野 Alavaka」這個地方:《高僧法顯傳》「法顯還向巴連弗邑,順恒水西下十由延得一精舍,名『曠野』,佛所住處,今現有僧。」(CBETA, T51, no. 2085, p. 864, a5-7)
玄奘法師也報導曠野夜叉的故事:
《大唐西域記》「那羅延天祠東行三十餘里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太半陷地,前建石柱高餘二丈,上作師子之像,刻記伏鬼之事。昔於此處有曠野鬼,恃大威力噉人血肉,作害生靈,肆極妖祟。如來愍諸眾生不得其死,以神通力誘化諸鬼,導以歸依之敬,齊以不殺之戒,諸鬼承教奉以周旋,於是舉石請佛安坐,願聞正法克念護持。(CBETA, T51, no. 2087, p. 908, a5-27)
這些故事與《西遊記》47回 通天河極為類似:
碑上有三個篆文大字...「通天河」...老者說:「今年正到舍下。我們這裏有百家人家居住,此處屬車遲國元會縣所管,喚做陳家莊。這大王一年一次祭神,要一個童男,一個童女,豬羊牲醴供獻他。他一頓吃了,保我們風調雨順;若不祭神,就來降禍生災。」老者道:「舍弟有個兒子,也是偏出,今年七歲了,取各喚做陳關保。」「二位老者,帶你寶眷與令郎令愛進去,不要錯了。一會家,我兄弟躲懶討乖,走進去,轉難識認。你將好果子與他吃,不可教他哭叫,恐大王一時知覺,走了風訊,等我兩人耍子去也!」...燈火照耀,同莊衆人打開前門叫:「擡出童男童女來!」
我懷疑《西遊記》的作者(近代學者有人主張作者不是吳承恩,而是說書人累積數百年的說本傳承)有相當廣泛的佛學故事背景知識,有些知識可能還涉及未曾被漢譯成文字的巴利或梵文資訊。
不過《西遊記》不是此部落格的主題,我們還是回到主題:本經偈頌的探討。一般來說,《經集》只有偈頌而無故事背景,在此可以見到難得的偈頌相關的故事。
如果我們比較故事的架構:
經論 夜叉名 世尊前往處 四出三進 擲恆河彼岸
雜1326 阿葛鬼 阿葛鬼住處 是 有言
別譯雜 325 曠野夜叉 夜叉宮 是 婆耆河岸
SN 10.12 曠野夜叉 巢穴 是 有言
經集 1.10 曠野夜叉 巢穴 是 有言
顯揚真義 夜叉 巢穴 --- ---
增一 24.2 毘沙惡鬼 毘沙鬼住處 無 擲著海南
有部毘奈耶 (曠野)藥叉 曠野處 無 無
大唐西域記 曠野鬼 無 無 無
經論 日食一人 提出要求 小兒名 夜叉聞法後
雜1326 無 --- --- 歡喜隨喜
別譯雜 325 無 --- --- 歸依三寶
SN 10.12 無 --- --- 詩偈後無結語
經集 1.10 無 --- --- 詩偈後無結語
顯揚真義 日食一人 夜叉 國王之子 ---
增一 24.2 日食一人 毘沙鬼 那優羅 披法服勸化
有部毘奈耶 日食一人 居民自請 曠野手 奉還小兒
大唐西域記 噉人血肉 --- --- 受戒不殺
以上的比對可以顯示《雜阿含1326經》、《別譯雜阿含 325經》、《SN 10.12》、《經集1.10》是一組,《增一阿含24.2經》、《有部毗奈耶》又是一組,而且漢譯年代較晚的資料,譯文內容也就越豐富。而覺音論師的註釋正好銜接了兩者的差距,就現有的資料而言,後半段夜叉食人的報導較不一致,而前半段「四出三進」與「擲往恆河彼岸」則十分一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