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雜阿含 1269經, 不攀亦不住的另一呼應--3




《瑜伽師地論》卷19「誰能越暴流?誰能超大海?誰能捨眾苦?誰能得清淨?正信越暴流,無逸超大海,精進捨眾苦,智慧得清淨。]

今此頌中,云何正信能越暴流?謂如有一為欲了知諸欲過患,聽佛所說、若弟子說所有正法,聞是法已,獲得正信,便生欲樂,為斷事欲及煩惱欲,遂能棄捨居家事欲,正信出家往趣非家。既出家已為欲斷除煩惱諸欲,遠離而住。彼由熾燃勤精進故,乃至修習正思惟故,斷煩惱諸欲,得離欲定地。如是正信為依、為導,便能越度諸欲暴流。云何無逸能超大海?謂於彼定終不愛味,乃至亦無堅著安住,唯除為證諸漏盡智專注其心,由此定心清淨鮮白、正直調柔,於四聖諦能入現觀,乃至證得諸漏永盡。如是由不放逸為依、為導,能斷色無色繫二有暴流,及斷一切無明與見二種暴流,是故名為超渡大海。云何精進能捨眾苦?謂如有一有學見跡作是思惟:『我應當證三界離欲,諸結永盡。』便臻遠離,於彼勇猛精勤而住,不多安止貪欲纏心,又能如實了知現在諸欲貪纏所有出離。於貪欲蓋淨修其心,遂能斷滅諸貪欲纏及貪欲纏為緣所生心諸憂苦,如貪欲蓋乃至疑蓋當知亦爾,如是精進為依、為導,能捨眾苦。云何智慧能得清淨?謂彼除滅能染污心乃至能障究竟涅槃五種蓋已,即依未至安住未至,如先所得苦集滅道諸無漏智,於諸苦中思惟真苦,乃至於道思惟真道,便得無餘三界離欲諸漏永盡。如是由先所得智慧為依、為導,能證清淨。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異生先已離欲,後於聖諦現觀清淨,及顯有學於諸聖諦現觀為先,離欲清淨,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誰超越暴流?晝夜無惛昧?於無攀無住,甚深無減劣?」「圓滿眾尸羅,具慧善安定,內思惟繫念,能度極難度。諸欲想離染,亦超色界結,彼無攀無住,甚深無減劣。」

今此頌中,云何暴流?所謂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云何無攀無住?所謂諸愛永盡離欲、寂滅涅槃、及滅盡定。所以者何?所言攀者,諸煩惱纏。所言住者,煩惱隨眠。於彼處所二種俱無,是故說言無攀無住,此謂涅槃無攀無住。又,想名攀、受名為住,若於是處二種俱無,即說彼處無攀無住。如是顯示滅想受定無攀無住,今此義中意取滅定。云何圓滿眾尸羅?謂善安住身語律儀,修治淨命。云何具慧?謂於苦聖諦如實了知,乃至於道聖諦亦復如是。云何善安定,謂遠離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或第一有三摩缽底。云何內思惟?謂於二十二處數數觀察,言我今者容飾改常,去俗形好,廣說如經。云何繫念?謂於二十二處數觀察時,依沙門想恒作恒轉而現在前,由此因緣為斷餘結、修四念住。云何能度極難度?謂一切結無餘斷故,能度最極難度有頂,彼非一切愚夫異生可能度故。云何於諸欲想而得離染?謂於下分諸結已斷已知。云何超於色界諸結?謂於色繫上分諸結已斷已知。云何於無攀無住甚深中無有減劣?謂於無色界,或已離欲、或未離欲,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堪能有力入滅盡定,學與無學俱容有此故,不定言超無色結。

《瑜伽師地論》解釋瀑流為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無攀無住」為「諸愛永盡、離欲、寂滅涅槃、及滅盡定」。有兩種解釋:一者攀為煩惱、住為煩惱隨眠。二者為想名攀、受名住,「斷想、受」意為「滅盡定」。

我們對無攀無住的解釋為:

菩提比丘引『覺音論師註』:以七個對比來解釋『不停留也不攀緣』。

1. 停留於有漏煩惱,沉沒﹔繫著於行、業,被沖走。

2. 停留於渴愛與邪見,沉沒﹔繫著於其他貪欲,被沖走。

3. 停留於渴愛,沉沒﹔繫著於邪見,被沖走。

4. 停留於常見,沉沒﹔繫著於斷見,被沖走。

5. 停留於放逸,沉沒﹔繫著於過勞,被沖走。

6. 停留於五欲,沉沒﹔繫著於苦行,被沖走。

7. 停留於不善行(sankhara),沉沒﹔繫著於世間善行,被沖走。

與『轉法輪經』:『諸比丘,出家人不應遵隨這兩種極端,那兩種?

(1) 追求感官的快樂,此為低下、粗魯、庸俗、卑鄙、無益。(2) 追求自我折磨,此為痛苦、卑鄙、可辱、無益。

不傾向這樣的兩種極端,如來已經證悟中道,引發眼生、智生、寂生、現證生、覺生、涅槃。』

(可參考:本部落格《雜阿含1267經, 無所攀緣, 亦無住著,而度駛流--2)

《瑜伽師地論》解釋「圓滿眾尸羅」為「善安住身語律儀,修治淨命」。「具慧」為「如實了知四聖諦」。「善安定」為「遠離諸欲,乃至具足四禪或殊勝定」。「善安定」在各本或譯為「善正受」(《雜阿含1269經》《雜阿含1316經》)、「禪定」(《別譯雜阿含178經》《別譯雜阿含315經》)、「具念 well-concentrated」菩提比丘、K. R. Norman),應以玄奘此譯為精確。「內思惟」為於「二十二處數數思惟」,「繫念」為「四念處」。

「諸欲想離染,亦超色界結,彼無攀無住,甚深無減劣。」的解釋與覺音論師的《顯揚真義》一樣,顯示出南北傳一致的教義註釋。斷除欲想指斷除五下分結,色結指五上分結;對(三)有的喜樂,指三種行(業),善的、不善的與無記的。另有一種解釋:欲想指欲界有,色結指色界有,且暗含無色界有。對有的喜樂指對三有的業行。

問題:(難易度:非常簡單*,簡單**,有點難***,困難****,非常困難*****)

1. 《雜阿含1267經》對應經典為《別譯雜阿含180經》,《雜阿含1268經》對應經典為《別譯雜阿含179經》,《雜阿含1269經》對應經典為《別譯雜阿含178經》,這樣的經典順序可能有何涵義?(***)

2. 《雜阿含1267經》的答偈與其他對應經典的答偈,差別是什麼?(***)

3. 《雜阿含1267經》的重複經典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4. 這樣的「經典重複」有什麼意義?(****)

5. 試比對《瑜伽師地論》對《雜阿含1269經》偈頌的解釋與對《雜阿含1267經》的解釋之間,有什麼差異?(****)

6. 為何認為《雜阿含1269經》『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的譯文不如《瑜伽師地論》譯文「圓滿眾尸羅具慧善安定」精確?(****)

7. 本經的教導是什麼?(****)本經是對在家弟子還是出家弟子的教導?(***)

8. 讀完本經的感想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