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

導師書札--10



(原文來自福嚴會訊, 第三期)

繼程法師: 

  中觀應成與自續二派,應以應成派為近於龍樹原意。然清辨等學系亦有可取之處。

  月稱《入中論》中,論破瑜伽唯識,有不許阿賴耶等八義。然龍樹時代,阿賴耶唯識說尚未興起,當然無阿賴耶唯識之義,此八義中,依龍樹義,在六識現起時,同時有「現在意」,即在六識以外,同時有細意識(阿賴耶等由此而來),即近人所言「下意識」、「潛意識」。蓋六識為了別境界,而意則能「執持根身」,不離於身。月稱《入中論》繼承「有部之無間滅意」,不許有細心。然依中國所傳(大智度論)龍樹論意,應有執持根身,能生六識之「現在意」,與阿賴耶相近,但不許說阿賴耶識而現起一切也。此外,可依月稱《入中論》意。

  中觀思想之要點,即在「一切法無自性」。小乘(及外道)依「自性有」,以明生死流轉及還滅涅槃,陷於理論之困難(唯識出發於依他起自相有,清辨亦同),龍樹乃從一切法無自性,以闡明生死涅槃。從述而言,破斥各宗所說,而實義則在「以有(無自性故)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正所以成立佛法,並成立轉迷啟悟之觀行。自性有,即實有自性。實有自性,在時間上,前後不相及,故非斷即常。在空間上(亦可約時間說)彼此不相及,故非一即異。故自性實有,論理即含有不變性、獨存性。眾生無始以來,起心動念,於我及法,無不有「實在感」,此即俱生之自性見,無明之根源。隨文化思想之發展推論,以不離實在性,故以為非自性有不可,於是種種思想,成分別起之自性見。但握得自性實有,即不變性、獨存性之原則,以觀一切,則知一切不可能,而引生無自性之正見。依此以觀一切,觀我我所不可得,即能離妄執而契入空性。龍樹中觀之種種論說,無不依此為本,故尋之而歸納之則簡易也。專复即請

法安

              印順合十

              十一,十

             (一九九三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