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6日 星期五

初期印度佛教是教導居士讀哪些經呢?

印度佛教初期教導居士讀哪些經呢?
-----------
多年以後,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明清以來,漢地居士學佛大多閱讀《心經》、《金剛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法華經》、《藥師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六祖法寶壇經」,那麼文獻記載上,初期印度佛教教導居士讀哪些經呢?
-----------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471頁提到,《十誦律》記載,結夏安居時期僧侶齊集在安居處所或寺院,並不外出,日常托缽乞食也改由發心居士料理。但是有幾種情況,允許比丘或比丘尼外宿多達七夜。其中一項是有優婆塞或優婆夷發心願學下列 18大經,僧團受請,可以派人前往教導。
  《十誦律》是說一切有部的律本(義淨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與此敘述稍有不同),約當西元 404年為鳩摩羅什與印度三藏弗若多羅所譯。
以下是特別在《十誦律》受到重視的 18大經(參考導師著作並微加訂正),前七經屬《長阿含》,次五經屬《中阿含》,再次三經屬《雜阿含》,末後三經屬「雜藏」。
  各位法友讀過幾經呢?
------------
  如優婆夷為是多識多知諸大經,有(1)《波羅𦀟提伽》(晉言《清淨經》)、(2)《波羅𦀟大尼》(晉言《一淨經》)、(3)《般闍提利劍》(晉言《三昧經》)、(4)《摩那闍藍》(晉言:《化經》)、(5)《波羅小闍藍》(晉言《梵經》)、(6)《阿吒那劍》(晉言《鬼神成經》)、(7)《摩訶𦀟摩耆劍》(晉言《大會經》)、(8)《阿羅伽度波摩》(晉言《蛇譬經》)、(9)《室唳咆那都叉耶時月提》(晉言《索滅解脫經》)、(10)《釋伽羅波羅念奈》(晉言《釋問經》也)、(11)《摩呵尼陀那波梨耶夜》(晉言《大因緣經》)、(12)《頻波𦀟羅波羅時伽摩南》(晉言《洴沙迎經》)、(13)《般闍優波陀那肝提伽》(晉言《五受陰却經》)、(14)《沙陀耶多尼》(晉言《六情部經》)、(15)《尼陀那散猶乞多》(晉言《同界部經》)、(16)《波羅延》(晉言《過道經》)、(17)《阿陀波耆耶修妬路》(晉言《眾德經》)、(18)《薩耆陀舍修妬路》(晉言《諦見經》也),若未學欲學、若先學忘欲誦,遣使詣比丘所白言:『大德!是多識多知諸大經,《波羅𦀟》乃至《薩耆陀舍修妬路》。若未學欲學、若先學忘欲誦,大德來,教我受學讀誦問義。』有如是事聽去七夜。如為優婆夷應去,優婆塞亦如是。」(CBETA, T23, no. 1435, p. 174, b17-c3)
----------
1.《波羅𦀟提伽》(晉言《清淨經》),(長部 DN 29, Pāsādika),《長阿含18經,自歡喜經》)。似應作「波𦀟提伽」。
2.《波羅𦀟大尼》(晉言《一淨經》),(長部 DN 28, Sampasādanīya),《長阿含17經,清淨經》)。似應作「僧波𦀟大尼」。
3.《般闍提利劍》(晉言《三昧經》),(中部 MN 102, Pañcattaya, Pañcāyatana《五三經》,漢譯缺)。
4.《摩那闍藍》(晉言:《化經》),(Māyājālam),應作《摩耶闍藍》,《幻網經》,漢譯缺,《出三藏記集》卷10:「曇摩難提口誦《增一阿含》并《幻網經》,使佛念為譯人。」)。
5.《波羅小闍藍》(晉言《梵經》),(長部 DN 1, Brahmajālam),應作《波羅門闍藍》,《長阿含21經,梵網經》)。
6.《阿吒那劍》(晉言《鬼神成經》),(長部 DN 32, Āṭānāṭīya),《長阿含32經,稻竿經》,應作《阿吒劍耶》)。(梵文《長阿含23經,稻竿經》Āṭānāṭīya)
7.《摩訶𦀟摩耆劍》(晉言《大會經》),(長部 DN 20, Mahāsamaya),《長阿含19經,大會經》)。
8.《阿羅伽度波摩》(晉言《蛇譬經》),(中部 MN 22, Alagaddūpama),《中阿含200經,阿梨吒經》)。
9.《室唳咆那都叉耶時月提》(晉言《索滅解脫經》),室唳咆那都 Sariputra 舍利弗,叉耶時(?) Nirodha 滅,月提 vimutti 解脫,漢譯缺)。
10.《釋伽羅波羅念奈》(晉言《釋問經》也),(長部 DN 21, Sakkapañha),梵文作 Śakrapraśna , 《長阿含14經,釋提桓因問經》,《中阿含134經,釋問經》。
11. 《摩呵尼陀那波梨耶夜》(晉言《大因緣經》),(長部 DN 15, Mahānidāna),《長阿含13經,大緣方便經》,《中阿含97經,大因經》,「波梨耶夜」為 Pariyāya)。
12. 《頻波𦀟羅波羅時伽摩南》(晉言《洴沙迎經》),《中阿含62經,頻鞞娑邏王迎佛經》,頻波𦀟羅 Bimbisāra,波羅時伽摩南 (paccuggamanam? 出迎)。 T41《頻婆娑羅王經》。 Vinaya, Mahāvagga, V.I.22.
13. 《般闍優波陀那肝提伽》(晉言《五受陰却經》),(pañcupādānakkandha, 《雜阿含經》〈五陰誦〉)。「卻」字應為「部」字。
14. 《沙陀耶多尼》(晉言《六情部經》) ,(ṣaḍ-āyatanakkandha, 《雜阿含經》〈六處誦〉)。
15. 《尼陀那散猶乞多》(晉言《同界部經》),(nidāna samyukta, 《雜阿含經》〈雜因誦〉)。「同」字應為「因」字。
16. 《波羅延》(晉言《過道經》),(小部,經集,第五品pārāyana,漢譯缺)。
17. 《阿陀波耆耶修妬路》(晉言《眾德經》) ,(小部,經集,第四品 aṭṭhakavaggo, T198《義足經》)
18. 《薩耆陀舍修妬路》(晉言《諦見經》也) ,(Satyadṛṣṭa, 相當於巴利《小部》第四經《如是語》 Itivuttaka)。
-----------
阿育王時期,於摩崖石刻(約西元前260年)所提的佛教僧團應多誦習的七部佛經:

  摩竭陀國之天愛王敬禮於僧伽,問候其少病時之樂住。諸大德,諸師知朕既對佛法僧有恭敬與信心,諸大德,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善說,而且諸大德,今朕思惟:「如此正法得久住」而得指示如下:諸大德,此等之法門
1. 毗奈耶的最勝法教(Vinayasamukase),有學者稱此指的是『轉法輪經(《雜阿含379經》)』,而不是『毗奈耶(戒律)』。
2. 聖居經(Ariyavasani) :《增一阿含46.2經》,AN 10.20,參考《雜阿含71經》
3. 當來怖畏經(Anagata-bhayani) AN 5.78, (增支部 AN 5.77~79),《T1481 佛說五恐怖世經》,《十誦律》「佛告優波離...應知是事求方便滅。」(CBETA, T23, no. 1435, p. 358, c26-p. 359, b15)
4. 牟尼偈(Muni-gatha):《小部,經集》第一品〈蛇品〉第12章〈牟尼經〉(207~221頌)。
5. 寂默行經(Moneyasute):《小部,經集》第三品、第十一章〈那羅迦經〉(679~723頌)。
6. 優婆帝沙問經(Upatisa-pasine):《小部,經集》第四品〈義品〉第16章〈舍利弗經〉(955~975頌)。
7. 教誡羅睺羅經(Rahulovada):《中部61經》,《中阿含14經》。
----------
如印順導師所教導,佛教文獻有相當數量的「經名相同而內涵不同」的經典,甚至有「張冠李戴」的錯亂情況,這些仍需進一步探索。

1 則留言:

Uisiong 提到...

感恩!谢谢您整理出来!我本以为会包含《善生经》、《大吉祥经》,没想到并未包括在内。